「走自己的路,問對的問題」,BQ對話日在2008年11月,由一群對社會未來滿腹疑問的青年共同舉辦。人生的道路上究竟該何時轉彎?轉折過程究竟該如何應對?BQ對話日連續舉辦兩天,邀請到八位不同領域的講者,告訴大家抉擇的勇氣與應對。
The Big Question Conference是由朝邦文教基金會(C P Yen Foundation)於2008年主辦,政大公企中心合辦,BQ小組執行,CNEX基金會、Aveda肯夢共同推動。
朝邦文教基金會 一向推動「對話和參與」的藝術,以建立健康多元的公民社會。自2006年來在台北、臺中、高雄、花蓮等台灣各地推動一系列 草根性與未來的對話──想像臺灣的未來,這次則扮演摧化的角色, 協助一群有理想、有勇氣的年輕人創造「BQ對話日」
這個對話日的用意有三:
〈1.〉對話─透過對話,不同領域的人聚在一起,共同尋找解決問題之道
〈2.〉社群─透過領域的交流,我們建立社群,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3.〉合作─藉由社群的合作,我們將有更多的創新
期待透過小我,影響大我,透過個人影響團體 希望看到〝what can be 〞而不是〝what is 〞

詳細活動報導:
BQ對話日(一)
“Never doubt that a small group of thoughtful, committed citizens can change the world. Indeed , it’s the only thing that ever has" ─ Margaret Mead
《永遠不要去低估那一群承諾要做事、深思有想法的人,事實上他們是可以改變世界的》
The Big Question 在2008年由許毓仁 Jason Hsu & 顏克莉 Keli Yen 等年輕人共同發想
由朝邦文教基金會 & 政大公企中心共同贊助的計畫,經過8個多月的策畫、行動
有了11/15-16 在華山創意園區的第一次〝BQ對話日〞 問對的問題,走自己的路

Q的使命來自於三個面向:
〈1.〉對話─透過對話,不同領域的人聚在一起,共同尋找解決問題之道
〈2.〉社群─透過領域的交流,我們建立社群,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3.〉合作─藉由社群的合作,我們將有更多的創新
期待透過小我,影響大我,透過個人影響團體 希望看到〝what can be 〞而不是〝what is 〞

Keli 正在安排我們義工的執事
我和Mary、小青負責「報到」部分,忙碌時間就集中在10:30-11:00多,除了已先報名的150多人外
現場買票〈1200元〉參加的還真多;看來在這混亂臺灣還是有很多群眾想從社會軟性的力量
著手創造一個可發展永續、健康、多元的公民社會
同理心的力量 ──蔣顯斌

蔣顯斌,他是新浪網創辦人,在日前宣布籌組cnex,從網路業急轉到紀錄片領域
但這樣的跨界不算太大意外→ 在大學主修機械系的他,就曾在大五把心理系、社會系等
不同領域的課全修完,有如換氣一樣,重新認識自己,調整方向
同時也體驗了不重複的生活,在不同領域裡去找到對話語言,去瞭解對方的行為
為什麼會和我們一樣或不一樣,更潛移默化的培養出「同理心」
empathy 是可以培養、訓練的,要會〝Listen〞
先預設彼此有共同價值,然後互相交談時要觀察,將「批評眼光」降到最低
你才能打開眼界,和別人對話,對方也比較容易敞開心胸,人同此心。
對不同領域尊重、欣賞、找到同質性,藉而尋找到屬於自己節奏的舞台

欣賞獨家首波2008紀錄片「街舞狂潮」
它讓我看到街舞不只是青少年的時髦玩意、不只是情緒發洩的管道,
它可經由一支舞的發想→編舞→完成,除了學習到如何尊重別人,更加強了組織能力
更體悟到可藉由紀錄片學習來自不同地方、文化、背景的人是怎麼生活,練習同理心
紀錄片,可能是一個理想,一個歷史,一個啟發。
在Q&A時,來賓的提問:在人生遇到困難、瓶頸時,我該如何?
A:先讓自己靜下來、面對自己、問自己
◎ 我到底要什麼,這是我要的生活嗎?
◎ 十年後的我,是怎麼樣的我?
對蔣顯斌而言「未來的十年,想要留給下一代一些東西」的念頭出現,
於是他成立了CNEX,這是結合網路、紀實與文化創意的新志業。
他希望透過影像的紀實、還有網路的傳遞,
將華人的文化、價值觀的改變,做一個有系統、有組織的整理。
◎ 我做什麼事會讓我眼睛發亮 ?
◎ 你人生的下半場要怎麼過?
是答案?是問題? 每個都是大哉問啊!真的要靜下心來,認識自己、剖析自己,
尤其是 「我人生的下半場要怎麼過」是個值深思的大課題啊!
…………..自我探索是一場永無止境的旅程,沒有終點

引導師 毛樂民讓大夥兒分組發表前兩小時半的感想,再透過數分鐘沉澱一下剛剛的分享,有什麼聲音、有什麼想法在觸動你去做探索
覺知生活的藝術──劉力學

他是中文電腦的催生者,,還是惠普電腦首位台灣地區負責人,
後來更當上了神通電腦的副總裁;卻在52歲急流勇退〈因 6歲兒子說我總是看不到爸爸〉
毅然決然從科技人的身分蛻變成一個環保支持者
四處奔走回收廚餘、製作堆肥。成為三芝居口中的「ㄆㄨㄣ」先生
廚餘堆肥除了可以供給農作物豐富的天然養分外,在環保上還有非凡的價值
那可是價值不菲的「黑金」呢!
有機耕作採用廚餘堆肥製成的「有機肥」,讓蔬菜健康的成長又能抵抗蟲害
而且蔬菜的營養比化學肥料的蔬菜多100多倍;也沒有農藥污染環境,更能維持自然生態
「讓大自然來教你,當它來臨的時候,別忘了打開你的門、你的窗,讓訊息通通都進來。
我天天都可以看到大自然的奇蹟!」──努力學習的劉力學充滿熱情的跟大家分享

ps. 朝邦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顏瑛宗George & 執行長吳咨杏Jorie 一向推動「對話和參與」的藝術,
以建立健康多元的公民社會。自2006年來在台北、臺中、高雄、花蓮等台灣各地推動一系列
草根性與未來的對話──想像臺灣的未來,這次則扮演摧化的角色,
協助一群有理想、有勇氣的年輕人創造「BQ對話日」
造生活,不只是求生存──朱平
人生並不是追逐金錢而已,應該找到一個能發揮專長,除了提供基本生活開支,
也要注入對文化創意產業的關心與睿智,同時做有意義的社會公益事業

朱先生常說自己是「生意人─生生不息」
很讚嘆他對「生意人」的新註解─經過〝生意〞的工具,才能永續自己〝生生不息〞的理想

在朱先生分享的三段故事中,我們知道何先生、歐先生是如何的體驗life、make life、
生活life;右上角的老先生更告訴他「我希望我在年輕時,可以多冒一點險。」
我們的快樂不是來自知道要的是什麼;而是來自〝知道為了得到所要的,而能很平和的接受
所要放棄的東西〞,因為當我們什麼都要的時候,我們就很難快樂……..
目前我正在看似自在的舒適圈裡掙扎著求平衡,還魯鈍的想著為什麼不能安排好什麼都要呢?
此句話如當頭棒喝,原來是要冒一點險,想想我願意放棄什麼,才能找到真正的Full life


每個人都可以轉變,不要去回收自己過去的東西,要隨機多嘗試
好好的找到並運用自己的長項,從事一個有意義、有使命的志業時
你就會找到工作的樂趣 & 快樂的生活
◎ 多讀書、吸取有經驗者的精華,對自己的文化有自信,沒有畏懼
◎ 很多事情,都是給看得懂的人去做→做你相信的事,讓大家看到你的堅持、你的快樂
◎ 在工作中找到更高的意義,快樂營利社會企業會慢慢感染的到每一個角落的
傳聞 朱平的肯夢賠了五年,但他堅持著自己的生活美學文化,創造理想的工作環境
現在肯夢已經賺錢四年, 過去累計虧損掉的幾千萬元,目前都已經賺回來

董事長顏瑛宗主持的 Q&A 問到十年後的朱平、劉力學在做什麼?
劉力學說:ㄆㄨㄣ先生還是在努力做有學問的有機肥、有機農場,為環保盡心盡力
朱平說:I know what I want & give up ,有passion有熱情,
和年輕人在一起 finding more shining eyes…………………
如果你也喜歡朱平的更多創新想法、生活態度 : http://pingchu.com/

政大公企中心陳超明主任給了我們新觀念:當學生就是要挑戰權威,讓老師無法handle你所有問題
和我這四年級生受教育的年代真是大不同,難怪這一代的年輕人那麼有勇氣做自己!


什麼樣問題是偉大的問題?
為何越靠近現代的問題越personal,格局越來越小?是我們越來越無力了,或不再關心周遭事情了?
不知道答案是好的,知道答案不見得是好的→探索的曖昧時期是人生最有意思、最享受的時候

文魯彬,一個外國人,為了關心台灣生態環保,願意入籍台灣,成為這裡的一分子,
是為了更有「身分」為台灣環境生態出力,因此只要違背生態和環境永續發展的事,
舉凡反核四、安坑掩埋場、雲林焚化爐、蘇花高、中科……,
一直到最近的湖山水庫等重大環保事件,他都不曾缺席
他認為「個人環保跟社會環保是密不可分的。」


人只是地球的一個公民,不應有自己比其他物種優勢的看法,
譬如樹24小時在工作、在共生,而人類只是一味兒的消費,我們要學習和地球萬物共存、共生

Q&A時,文魯彬說:台灣人的好客,讓外國人感覺受歡迎,被需要
陳超明說:剛出國時,每晚懷念台灣夜裡的喧鬧聲;但回來後反而不習慣一直批評環境的髒亂,會批評表示你和所處環境有強烈感情
Q:為何是「詐中賭徒」?
文:你看到的現象是真是假?賭賭看!我們常以為自己是小市民,不能做什麼,等著別人去改變,不如自己先動手做我們想做的事, 改變我們的環境,創造一個好的社會基礎架構
Q:為何生態協會名為「蠻野心足」?
文:就是要野心十足的站出來捍衛自然,是在1977年我發起的,是要大家為重建人類與自然環境和諧關係而努力

大家對聽眾的提問及文魯彬的回答興趣十足、全神貫注
文魯彬一再的提到「社會企業」→營利不再是最重要的,
要常常自問「我要的是那個錢或是那個錢可以帶來的東西?」
理想的工作環境才能創造好的業績

Jorie帶領大家進入open space 的領域,來的人就是對的人,我們這群人可以在一起撞擊出 什麼新體驗 ?


ps. 社會企業
社會企業與一般公司不同處在於:在提供的產品、雇用的員工、或服務的顧客上,
解決了社會問題,創造了社會公益→ 也就是說用商業的手法,達到公益的目的。
公益的領域可包括教育、環保、貧窮、公共衛生、弱勢族群……….
譬如諾貝爾獎得主尤努斯,創立專為窮人服務的「鄉村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