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不確定的年代~~ 展現原住民族創新創意的生命力」會議紀錄 Thriving on the Wisdom of Indigenous Taiwan! Meeting Report


時間: 11/25/2009, 8:30 – 17:00
地點: 台北市議會一樓交誼廳 Taipei City Council Hall台北市仁愛路四段

主辦單位 :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朝邦文教基金會.
共同推動 : 國際創新創業發展協會、台灣環境保護聯盟、 財團法人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

活動邀請函

八八風災後大社會對原住民弱勢的負面形象更增加了同情與不捨,因 為百分之七十五的受創家庭都在原住民鄉,似乎也印證了氣候變遷加 劇下,位處南太平洋的台灣,將產生第一波的環境難民。而2012 年地球將面臨考驗,似乎已成為國際上最重要的話題。

全球節能減碳反璞歸真的思潮下,原住民擁有豐富的生態智慧和與大 自然合諧相處的古老傳統。正是人類文明在關鍵時刻應該駐足反思的 行動哲學。身為台灣的原住民族責無旁貸,更應該積極扮演捍衛大地 的角色。

除了環境議題外,台灣原住民族更有蘊含豐富的文化元素,可以作為 國家經濟產業發展創新運用的重要來源,也呼應世界先進國家都將文 創產業列入經濟政策的重要選項。十一月二十五日,邀請您來參與一個不一樣的討論會,不論您本身是原住民族 或媒體界、產經界、藝文界、社團領袖、、,只要您跟我們同樣關心台灣未來的發展,歡迎您一起來找尋任何可以讓地球復原的力量和台灣永續的未來!

我們將運用『開放空間會議』方式進行整天的活動,在開放空間裡,由所有參與者共創討論主題、每個人都可以是主持人、每個人的想法都有機會提出來;每個人可以輕鬆自在地加入有興趣的話題,提出你的經驗、你的創意;也可以放心去聆聽別人的想法和意見,互相激發也互相學習。透過討論、透過互相學習一起來探索可以各自或共同努力的焦點。

時間 : 2009. 11.25(星期三) 早上8:30 報到9:00— 17:00
地點 : 台北市議會一樓交誼廳(台北市信義區仁愛路四段507號)
報名費: 隨喜樂捐 請自備環保杯筷

◆主辦單位(Organizer):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朝邦文教基金會
◆共同推動單位Supporting Organization:國際創新創業發展協會、台灣環境保護聯盟、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持續邀約中)

Topic Name 主題:原住民的文化特色
Topic Number 編號:A1
Convenor 召集人:施淑敏、賀忠民
Participants (including Bumble Bees)參與人員(含蜜蜂):林容羽、劉芷彤、林秋玲、劉秋芳、吳湘荃
Insights 討論內容(記錄者的摘要):

  1. 我們都想要認識原住民文化
  2. 排灣有三寶,陶壺、青銅刀、琉璃珠
    1. 陶壺-孕育(孕育生命的一切)
    2. 琉璃珠-價值
    3. 青銅刀-男子手不離刀(守護)
    4. 排灣族百步蛇的傳人,牠是神聖的,阿美族人口最多,邵族人口較少,排灣族是大武山的守護族群,魯凱是用百合花為族花,百合花代表勇士,含苞的百盒更是高等,女生戴百合,代表聖潔的。
  3. 原住民的文化曾經被摧毀,目前是片段的建立。
  4. 台灣百合花是台灣的象徵,勇敢、聖潔、生命力。
  5. 當我們認識自己的文化,自己就是唯一,自己就是自信。
  6. 太陽底下沒有永遠,大自然的反撲是要尊重的。
  7. 探討原住民文化,就是對我們文明人的反思。
  8. 選舉也把部落感情給撕裂。
  9. 現代人看原住民的觀點,是用城市人去看原住民。
  10. 我們來築夢,大武山原住民生態之美。
  11. 自覺(原住民的新生代),部落-就是”我們”,不要迷失,我們隱憂這種現象。
  12. 生老病死是一個整理,生命共同體、互助的、分享的族群,部落的特色應該是我們去認識的。
  13. 三鶯部落如同平地人到山上如何生活呢?他們建立部落(分享的族群),為什麼我們要分享,因為我們就”從來不缺”,未來的世界是大愛,分享的世界,但是部落精神就是這樣的。
  14. 部落的領導精神是照顧最弱的族人。
  15. 領導人是被孕育出來,是教導的。
  16. 非原住民與原住民文化認知有落差,如果利用這種方式可以相互認識、相互尊重。
  17. 教育、醫療、老人照顧是部落的三大重要的議題。
  18. 城市舉辦的原住民文化祭活動,平地人比較無法融入,反而看到負面?城市的原住民在文化祭內放鬆自己。
  19. 印象中原住民是重要的。

我們要去台東部落跨年~20101231PM06:00 台中市南屯區永春東路1122號
#三天二夜# 聯絡電話:0953-755453 04-23830800 羅春芳女士


Topic Name 主題:台灣原住民文化創意產業的昨日、今日與明日
Topic Number 編號:A3
Convenor 召集人:林基在
Participants (including Bumble Bees)參與人員(含蜜蜂):林秋玲、Alice、孫素琴、Ann
Insights 討論內容:

  • Alice:今天的主題可以做為國家政策參考。
  • 林基在:先從昨日、今日、明日談原民的優勢。
  • 林秋玲:從小被壓抑消滅母語國台語,感覺原民文化被打壓,而現在社會已開放接受原民文化,但很可惜是台灣14個民族不太合作,我感覺族與族之間就有分別,如何團結起來,一起往前走,不同族別不同文化是優勢也是劣勢,力量如何團結整合,又各自保有文化特色,才能與國外做聯結。
  • 林基在(問):九族文化村對原民產業是否有影響?
  • 林秋玲:很淺,像家家酒。
  • 林基在:政府要用核心力量,深入原民文化,要有娛樂性更要有文化性,發掘更多像Alice這樣的人才。
  • Alice:原住民的確有內部問題,過去不覺需要宣傳自己,在60年前是狩獵文化裡生活,族群之間彼此有分隔,因為獵場問題有領域問題,原住民可以談論到七千年到七萬年,但有文字紀錄是400-600年。
  • 林基在:動物很多不是很充足嗎?
  • 林秋玲:不是你要打獵就可以打,要有季節性,要祭祀之後才能行動。
  • Alice:獵場領域不能侵犯,否則格殺勿論,但後來從家父的口述,晚進與各族溝通開始有了互動、協調。乾隆期有沈葆禎時期把原住民叫「凶番」,他給乾隆的奏摺形容番民「穿林飛菁形如鬼魅」,把原住民分為不易收服的「凶番」和容易收服的「良番」,凶番屬山民族:泰雅、布農很少下山、拒絕下山,「良蕃」是住在平地的山胞。。
  • Alice:提到主流不瞭解原民是因為不瞭解其中歷史背景,現在年輕人自國外回來,有主流意識但對自身文化不深入。
  • 素琴:進入一族等於一個國家,原住民被撕裂….被政治、宗教分化,如馬偕進入部落,耐心照顧原民,開始宣教,但消滅傳統習俗,不要紋面、祭典,而現在才發覺需要。
  • Alice:我當年被培養成政治人物,我父親本身是頭目而變鄉長,從小看到政治,所以我不進黨派,我是唯一民間,可以遊走穿越,希望有些人可被催化提升。
  • 素琴:剛提原民分隔以及現在與各界通婚?
  • 林基在:我的女兒與烏克蘭族,我的家鄉出口成章,我視為一出淤泥不染。
  • Alice:研華劉總因公司若少用原民要遭原民會罰款,希望Alice建立這樣平台,但原民的學習方向不在科技業,也就是人才與需求落差大,希望將聘僱的善意,轉為育成概念,認養他們成為發展殊異才華的人。
  • 林基在:HR要負責員工安全,在公司來說,我們可以雇用或殘障者,但他不在公司上班,如何顧及雇用者的安全這個是主要的關卡問題,解決了就大致有問題,樂於支持。
  • Alice:金融在李國鼎時代開始提出培植都是千億出手,現在文化創意經費卻少得可憐,而原住民在文創上的角色精神卻不被人重視,法規上硬定企業要聘原住民一定的比例,但原住民的技能和企業需求不符,結果是企業寧可罰款數百萬,省卻麻煩,因此其中的落差,等待有個平台來解決、轉化,但很多寧願繳款了事。
  • 林基在:提到原民會因為企業沒有認養而罰款,所以累積罰款很多錢,到底有多少錢,真的用在原民的培植?很多技術平台都是主流的需求,而不是很原民善用其藝術涵養,而流失其真正才能。
  • Burse:有沒有可能成立社會企業組織,如職訓班,就可以善用NPO非營利社會企業可以向政府申請。
  • 素琴:要向內政部社會司,回到法規面去瞭解如何定義,若所有資金全部流向原民會,又用不得當….。
  • Alice:原民委員機制遲鈍,民意代表的沒有足夠的行動來質詢監督罰款有沒有到真正的需求。
  • Oliva:我處在高度壓力下工作,希望有機會遠離工作時能至大自然放鬆,而部落的民宿是很大的商機,享受自然的SPA,巫師班不能錄音,只能參與,不能消失,文化特色:生活、飲食…都值得開發。
  • Burse:可以找一個顧問團透過討論提出問題、解決方案、傳達訊息,原民留在本位研發自己專長,找行銷顧問問專案來包裝,彼此不需要互相學習彼此文化,那需要時間,需有力人士。
  • 林基在:我做個段落說明:
  • 過去:確有族群分別。
  • 現在:國際化已沒有隔閡,已經各國通婚,政府、民間已很關懷原住民,我們成立月光天使輔導原住民,研華投資1000萬,輔導也投資有機宏業推展、福智也推動有機生活及文化推動,協助原住民,現在產學界結合如何成立NPO社會機構,協助原住民轉型透過教育才能。
  • 孫素琴:剛提到顧問團非常好,但是投資原住民如果要用輿論產生力量,不只是原民更要有主流社會來監督,大家看到原民的弱勢,原住民朋友也要參與全球都在推動禁煙、禁酒、生活習慣,每個人都可以建立自己和世界的聯繫。
  • 康明國:喝酒是他們的文化,不能用漢人角度來看。
  • 賴芬蘭:看不到願景。
  • 趙和賢:希望成立社團,形成輿論,要大家參與去形成一個力量。
  • 孫素琴:我們要建立這樣的一個平台,去評鑑政府監督原民會主委有沒有盡到責任。


opic Name 主題:如何讓整合規劃木柵原住民文化園區,落實文化價值。
Topic Number 編號:A4
Convenor 召集人:陳玉玫
Participants (including Bumble Bees)參與人員(含蜜蜂):馬淑賢、張__、王維芳、Burse、周琮棠、王韋翔、梁歆禾、盧明鈴。
Insights 討論內容:

  1. 將產品、文化、輔助醫療通通涵蓋設計….每週都有活動、有這點當成一個示範園區,邀請結合非營利組織與相關企業共同定案執行。
  2. 應先清楚瞭解相關執行進度及執行單位為何,才能確定目的。
  3. 原住民輔助療法論壇及觀光旅遊來結合。

Topic Name 主題:在全球環境的變遷下如何向原住民文化學習? 吃素、環保、救地球,有機農耕。
2012年後我們的價值是什麼?
Topic Number 編號:A2+A9+A11+A13
Convenor 召集人: 吳彥嬅、Ludo、Emily, Keli、鐘庭英 、Jason、Jester
Participants (including Bumble Bees)參與人員(含蜜蜂):
Insights 討論內容:

  1. 建議共同呼籲發現部落之美,尊重大自然。
  2. 不要用”原住民”框住我們原住民。
  3. 原民文化”人工織布貴比不上工業發展”
  4. 文化保存在工商發展下沒落。
  5. 原住民身份被平地人利用人頭貸款。
  6. 創業基金原民沒得獲利。
  7. 瑪納正在從事部落有機農業的工作,但需要從事教育、組織和市場的輔導工作,需尊重部落的文化。
  8. 發展的困境:品質、產量(供貨穩定)、土地取得。
  9. 給魚VS給釣竿
  10. 霧社社區總體營造需創造Logo,凝聚就像別人說台灣2300萬人如何結合?社會制度如何思考?
  11. 請政府補助人民有機農耕,幫助產銷。
  12. 氣候暖化,南北極冰融的,全台及全世界會有無數的氣候難民。原住民的大自然樂天知足的習慣。

Insights 討論內容:

  • Emily: The Topic about 2012 is in my opinion disempowering people, creating an attitude of vicitmization. I’m from Canada where we also have many native groups, and we are working on the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we face.
  • –Our big headache is not knowing where our values are going: what will our values be in year 2012?
  • –Industry has destroyed our earth.
  • –In the picture is the image of a baby crying, just like we don’t know what a baby wants when it cries, we also don’t clearly know what the indigenous people need when they cry.
  • –The destruction of our environment is harming plants and animals both in the waters and on land. I believe that eating vegetarian is relevant to see these topics.
  • –People often say they’d like to return to the simple life of indigenous culture but what does that really mean? Simple life truly means a change of lifestyle and worldview. We still think that giving resources to aborigines is enough, but that is precisely the gap under which great misunderstanding happens.
  • –Need to do local capacity building rather than give people “handouts” (‘Teach to fish vs. give a fish’ ). Due to lack of knowledge and abilities the indigenous people end up becoming reliant upon others to apply for support through official channels. Due to this reliance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end result often occurs.
  • –Emily: Indigenous knowledge of sustainability is more relevant now than ever before. How can we educate the mainstream consumers to support sustainable goods? Traditional indigenous knowledge must become part of the future, this can be done through education.

Topic Name 主題:推動無毒之家「品牌」lui shi環保
Topic Number 編號:
Convenor 召集人:
Participants(including Bumble Bees) 參與人員(含蜜蜂):Irene、Alice、Ann、Elsa、張小芳、Bruse、Keli
Insights 討論內容:

  • Applying local products developed from organic local ingredients. Share knowledge between tribes and beyond (to the larger society)
  • The indigenous lifestyle appreciates nature and practicality a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way we live our lives.
  • With innovation of such products, is neither strictly good nor bad, rather it’s about development.
  • The point is diversity of choice.
  • Let’s not start from saying “let’s save the aborigines!” Because that perspective disregards them as an already established entity wherein each human is a matrix of history and experiences with opinions and unique capabilities and spirit.
  • When you enter a native tribe you will feel the warmth and love that exists there wihtout anything needing to be said. So my question is: how to communicate that to others? To communicate that inner indigenous strength which says “I’m still living”.
  • Spirit consciousness and language are interdependent – so speaking is very important; it communicates your spirit.
  • N.O.A (a standard system of measuring organic quality- from Japan). It’s important to move from civil activism and volunteerism to policy change. It is possible to develop from volunteerism to a new industry sector. This is what happened with the organic movement – there are many stories of people who evolved from volunteer reactionaries to formal policy makers.
  • Alice: we’d like to create a vegan certification. Activities which we’ve done includes gathering a selection of vegan goods which we support and demonstrate for the public’s education.
  • Policy change can happen in five years. Bring the activists together, work w/an academic to write the legislature proposals and submit to a legislator to propose in the congress.
  • 讓家家戶戶流出去的污水,不含化學洗劑,傷害河川、大地!
  • 無患子香皂、洗劑、環工手工皂
  • Alice:提到女兒自製手工皂、自製乳液、自製卸妝油,但不放任何防腐劑,限期使用。
  • 張小芳:山上的無患子,的確可以清洗,但是現在大家都用買。
  • Alice:目前都大家有興趣瞭解原始本質的生活, 史前部落的人是環境當時如此,現在不能一直抄襲祖先,有人覺得要保留傳統,不錯,但是更要創新進步,原住民有些好品質要彼此學習,現在這個發展尖頂卻面對地球臨界面,原住民扮演是提醒世人散放大家愛心的部分,有人意識到要與主流學習,而原住民雖非一定用主流技術,但整個意識往善的力量前進,事實上有很多這種例子。
  • 周琮棠與美國醫學博士,與在多年前已學習堆肥,有機概念是這樣有年輕人,每週常去邊撿垃圾,但這樣能檢多少,開始萌芽,資源分類概念,從志工變成產業→變成政策,與政府抗爭,敲了幾年,政府就接受NGO→NPO,在宜蘭太陽光電廠,變成一個產業資源十多億,變成產業政策的推動者。
  • Alice:太好了,我們將發起1/30、31推出為跟無毒概念的活動也要推動政府改變政策,拜訪無毒的廠家,認證部分,在初期雖艱難,台灣NGO自是管理,能從非營利→營利,只要配合政府少管制,高度自主性,推動理想與理念。
  • 外國有的非營利團體到最後發展,至營利事業比公司還大,自給自足。

Topic Name 主題:如何把台灣原住民電視台的節目行銷到世界各地?
Topic Number 編號:A5
Convenor 召集人:曾桂英
Participants (including Bumble Bees)參與人員(含蜜蜂):Maya、陳慧玉
Insights 討論內容:

  1. 原民台目前的困境?
    1. 財務來源方向不足及不易請款。
    2. 人力資源缺乏:原住民自身非媒體專才,而只能約聘方式來雇用原住民。
    3. 行銷專才對於原住民、對社會之推廣較為薄弱。(主要在整體媒體包裝上)
    4. 原民台由公廣集團及行政院原民會來支持營運,每年都要評選集團或是基金會來支持原民台,導致節目品質不易掌控。
    5. 原民台自身沒有完整的制度,導致人員招募不易及流失,或不願意加入其中。
    6. 原民台在資金不足的狀況下,無法搭建屬於真正原住民的電視台。
    7. 未來獨立建台後,有可能會因為黨派或族群問題,分裂大家的情感。
  2. 原民台是否可以創造收入?
    1. 部落文化性:叫好不叫座(非商業性質)
    2. 商業性質:叫座不叫好(利用廣告創造商機)
    3. 募款方式:以企業為主客戶群。
  3. 原民台的是否會影響到生存?
    1. 規劃綜合台:給一般社會大眾欣賞的
    2. 規劃文化台:主要給原住民欣賞的(文化傳承)
    3. 規劃購物台:讓一般大眾可以購買原鄉精品或農特產品等
  4. 原民台的觸角在哪裡?
    1. 通常可以在部落文化祭典中,看到原民台記者的身影。
    2. 參與一般與其它家電視台的聯誼活動
    3. 主要以「協辦單位」為主,贊助性質較少,所以在外界的曝光率也較低。
  5. 收視族群影響收視率?
    1. 各族群只收看自己的族群的節目,目前無法普及。
  6. 節目品質如何提升?
    1. 蒐羅導演專才。
    2. 大眾較喜愛「文化」性高的節目
    3. 目前想要朝戲劇發展,例如山豬與飛鼠..單元劇
  7. 製作人未來是否可以獨自製作及製片發行?
    1. 可以,但是經費不易籌措。
    2. 未來是一個可以努力前進的目標。
  8. 原民台可與平面媒體合作,製作或發行原民報、原民雜誌等。
  9. 原住民自身應該做典藏,以原住民的立場發聲與紀錄,”原住民不想要再被研究了”,故原民台有部分製作以「紀錄文化」為主。30年前的先進,50年後變耆老,若不典藏記憶,一切將會消失。
  10. 當行政院主委的態度往往會影響原民台的未來,就目前現況,想要往其它面向去發展,容易受限,讓原民台在前置及後製上無法有好的發展。Ex:公家機關需要簽文,流程需按照「規格」核簽慢、資金導入就慢。
  11. 媒體帶動社會風氣?
  12. 目前原民台的主播或是主持人素質不均等,讓節目素質不提升,ex:單一文創產業推廣節目:皮藝(南部-排灣族藝法、北部-泰雅族藝法),技術、色彩、包裝等比對,而主持人功夫努力程度影響節目品質,更影響收視率,這些節目不只是給一般大眾欣賞,更可以一起帶動本身就是藝師的原住民。
  13. 原民台為何沒有監督政府?
    1. 可開闢批判或是政治性高的節目型態。
    2. 主要以部落文化、社會議政、原民福祉為討論議題。
    3. 讓原住民本身正視政府對於原住民之權責是否有更大的空間以及適用性。
    4. 可保留自身立場不迷失,要多與外界媒體多交流。
    5. 打破界限,讓大家一起學習原住民文化。
    6. 美的文化要經由原住民的手以及大眾的眼睛,將文化流傳下去。
  14. 曾桂英、陳慧玉、maya‧dalu‧daodaowauzai

Topic Name 主題:原民文化產業化
Topic Number 編號:A6
Convenor 召集人:陳木村
Participants (including Bumble Bees)參與人員(含蜜蜂): 朱瓊華、張鐶靜、陳鈞聖、陳玉玫、梁歆禾、盧明鈴
Insights 討論內容:

  • 創造原民文化社區營造化(共生共榮機制)
  • 區域產業定位
  • 區域產業研營
  • 產業教育化
  • 產業生活SOP化
  • 產業整合行銷
  • 社區成果分享與回饋

Topic Name 主題:原住民輔助療法暨生活創意發展
Topic Number 編號:A12
Convenor 召集人:周琮棠
Participants (including Bumble Bees)參與人員(含蜜蜂):
Insights 討論內容:

  1. 配合本週六從桃園中壢萬能科大,辦理輔導暨自然醫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既輔導替化療老技藝競賽,提出原住民有關醫療傳統、大地療法並結合芳香療法,辦理技藝訓練,輔導就業及技藝訓練。
  2. 從臺北市召開原住民論壇就醫療、文化、藝術、產業創意,兩岸原住民交流(少數部落),國際原住民主流展開主題推薦表,並結合NPO、NGO組織來召開明年度在臺北的國際論壇。

opic Name 主題:將原住民文化融入臺灣文化產業(真善美)部落風華再現春天, 部落發展快速的利弊
Topic Number 編號:B2+B6
Convenor 召集人:Ka-Rui、Simyang
Participants (including Bumble Bees)參與人員(含蜜蜂):賀忠民、孫素琴、施淑敏、宋秋秀、羅春芳、林秋玲
Insights 討論內容:

  • 在水邊聽自然之聲,吃環保食物,讓大家生活品質提升,可以發展成–文化產業,臺灣十四寨溝(各原住民展現不同風貌)。
  • 以植物會有一種植藥用、有毒等植物,老少咸宜。
  • 現代化的道路,反而在八八水災時沖毀,古道反而仍保存,可是,車子散發的廢棄影響蔬果生長。
  • 網咖的流行,年輕人不想與老人家上山去做工。
  • 社區教育從小到老,重新在體讓大自然的真、善、美,裁示未來最應進求的,它是可以造成時尚的。
  • 學校中後段般的人被淘汰,就像原住民等弱勢族群往往被忽略,但未來這才是重要的。
  • 廣義的住在本島的都算原住民
  • 教會人士在原住民區協助發展承諾深,但是力量有限,如巴神父協助部落經由幾十年發展字典。
  • 文化需要有媒介,如寒食,經由數國又傳回臺灣故宮。
  • 像台灣原住民文化產業發展協會中找專家學者,去各原住民部落做真、善、美的盤點,尤其對廣大群眾宣導、傳播,所有的原始風貌都可原汁原味呈現。
  • 生活典範,重新建立。
  • 需求理論中,原住民仍在民生問題上掙扎,但原住民自己不認為。
  • 吃大鍋飯”山地飯”,並不表示不工作,每個人都要貢獻,他們認為人本來不需要錢,互信、互賴是可以活下來的,要讓漢人也體驗,真正感動後才讓政府、企業,真正不營利來發展H5,參與經營原住民文化產業,長輩先坐下,子女才可來加入一起吃飯,讓各國人民來參加這個團體,一起貢獻工作,原住民的大鍋飯是”共享”的精神,共產主義的出發點是好的,原住民原來是基於此理念共處。才有飯吃KZBUTHE。
  • 在一個家庭中,有人用大湯匙為自己吃不到,但彼此為就可以吃到。
  • 圍爐吃飯的快樂就是風華之一。
  • 八八水災許多原住民不想遷徙,是因為有很深的感情,一個部落就像一個國家。
  • 山地原住民與平地原住民是有分別的,不能認為都一樣。
  • 文化素養先培養好,文化產業有別於一般產業,既得到利益分配不均要小心。
  • 籌組原住民銀行-貸款做原住民事業,社會服務合作社的作法,當時由當年主委瓦歷斯‧貝林提過。
  • 在立法院席次中各族中找到一位代表。
  • 社會上的支持系統很重要,印度窮人銀行,95%借錢出來都還款。
  • 原住民可以擔任臺灣文化的領航員,他們的靈性很高,接近大自然”分享主義”較少痛苦,彼此不侵略、痛苦指數較小。物競天擇,原住民承認宇宙是個有主宰,天、地、人、春、夏、秋、冬自然法律。
  • 我們給大自然難過時,我們不覺得,但大自然給我們不舒服,我們就特別難熬。
  • 原住民信天、敬地,八八水災原住民沒水沒電,山產都拿出來,烤得好香,部落人民拿東西給志工吃。
  • 在阿里山原住民提早躲到森林,他們聞到災難味道。
  • 日月潭在921地震前,2、3個月前即有青蛙浮出水面,代表有事要發生,但可惜只能馬後砲。


Topic Name 主題:如何資源有效的運用分配. 如何定義文化,漢人眼中的原住民,如何進一步發展原住民
Topic Number 編號:
Convenor 召集人:趙和賢
Participants (including Bumble Bees)參與人員(含蜜蜂):康明國、張淑珍、孫素琴、劉秋芳、賴芬蘭、Olivia、Maya
Insights 討論內容:

  1. 將合作成功的模式,分享出來,所得利益分配給真正有做事的人。
  2. 學習漢人的優點,增進自己的權益。
  3. 可以將部落的故事寫出來。
  4. 瞭解各種族不同的差異,透過法律制度的制定。
  5. 原住民也要進步,原住民是一個分享的族群,對錢的價值觀不同,政府要給原住民的基礎教育負責。
  6. 有機會可以去體會原住民的生活,瞭解為什麼原住民容易快樂(共利、共生、共言)。
  7. 透過部落會議,運用政府資源進入(合作社法)
  8. 依法VS部落(硬體VS軟體):文化的存在、法律的存在
  9. 以政府的機制鍵入有機部落的建構
  10. 原住民的教育,大部分鼓勵從部落出來,使得原住民想要走到都會,如果政府這方面做好的話,不見得對。
  11. Maya答應要帶大家參加明年的矮人祭。
  12. 如何有自治的模式,依法可以推行的。
  13. A型佔71% B、O賽夏族→進到原住民部落就是原住民了
  14. 如何公平的討論文化,傳統(老),傳統經由時間累積經驗,傳承下來的東西叫做傳統,(沒有人去打破它)。
  15. 未來的文化,有什麼是可以幫助我們進步的文化。
  16. 我們花很多時間去選擇。
  17. 政府要保留傳統,婦女織布,但要累積很多的城北、材料、素材的變化。

Topic Name 主題:分享原住民大自然主義,帶領臺灣抗暖化行動. 讓部落動起來
Topic Number 編號:B1
Convenor 召集人:張曉芳
Participants (including Bumble Bees)參與人員(含蜜蜂):周琮棠、Alice、Jorie
Insights 討論內容:

  • 周琮棠:政策最改要立法,唯有機、無毒,要推動政府立法,我只是評估如何立法,在這四年,連接很多協會、連接政府的法案。
  • Jorie:我看了2012年電影,得到一個提示,我們文化要到另一個次元,全人類意識要整個覺醒,全球若同時想同一件事,力量能很大,世界可以改變。
  • 原住民偉大的地方,以世界看臺灣、文化,遺產是現在世界不容易比較,以國際角度,他們以國際行銷經驗,看臺灣特色。
    • 1、 臺灣人很和善,問路,沒人拒絕。
    • 2、 臺灣美食,其它國家找不到。
    • 3、 原住民的文化、藝術、服飾、飲食。
  • 台灣是很有價值,原住民還有很多發展空間,道教蜂炮,雖然精彩,但不人道,國外非常重視人權,白仁醫師給一份尊重,白人很重視人權,要清楚明白自己健康權益,感冒有個流程,這一陣子會自然療癒。我們還有很多人權的概念,透過NGO活動?現在是最好的時機點,西方談2012年已經談很久了,而臺灣還沒有聚焦,面對21世紀應是進入重視”打開藩籬的一個概念”,生命要重生一定要大病,才會整個改變、文化、經濟、思想才會提升,所有人種都被打破,三次元要進入四次元、五次元的概念。
  • Alice:2008我舉辦了20多個國家全球會議,美國西雅圖酋長後代,提到Alice不要哭,當地球災難時,七色人將會出現,他提到Alice是串珠人,酋長說:沒問題,你的族人沒有問題,將度過難關,開會當天女頭目,也提到原住民有一個設定”大自然思維逾2010年將進入維根新世紀”一種利用無傷地球的生活方式。
  • 周琮棠:90、91年在元智大學,培訓能量醫學,聲光電磁提升靈性,從營養、角度談健康,人到健康最基本,從菜市場就可以尋找到。
    • 1、 第一垃圾不再進
    • 2、 實用對氨基酸有助益食物
    • 3、 疾病隔三代,修正錯誤行為,意識型態改變,2012年代表意識整個要轉變。
  • 秘書長:全球變遷提到2012年整個世界將顛倒,流向也變化,上升一度,很多物種將滅絕,很多昆蟲、魚類將消失,急遽變化才會打破人類不進步的思維,另一個三次元將與五次元融合,細胞具足,進入寶瓶時代。
    • –有什麼議題可以與國外串連,扮論壇,找到各國人接軌,讓它永續分流,如何很不容易找了500個官員,找到政策,在國外成功,政策來影響政策,如何在地化、產業化,成功率很大。
    • –找出原住民無毒生活方式,成功行銷、飲食文化、請政府支持。
    • –不要做結合,表面上
    • –自己製造、自己行銷、先評選如何認證原住民無毒買賣,讓政府看到成功邀請國外人士來參觀、觀摩論壇。
    • –論壇代表的就是背書,聚焦不同的人。
    • –原住民是沒有辦法改造的,先找到幾個成功案例,聚集好的原住民產業,更要擴大。
    • –本來原住民平常就有產品,但是沒有主流的通路。

行動領域§:原住民大自然主義跨越2012年領航 ~ 新世紀-維根時尚

  • 參與者:
    • 吳彥嬅、李德威、陳君聖、周琮棠、張鐶瀞、亞磊絲、洪詠宸,張肖龍、陳福祺、洪友崙
  • 目的:
    • 不傷害地球的生活方式,包括食、衣、住、行,包含不吃肉但乃是最節能減碳的最塊方式。
    • 提升臺灣生活品質及產業內容。
  • 下一步:
    • 成立籌備小組
  • 地址:
    • 羅斯福路三段240巷7弄15號B2
  • 開會日期:
    • 2009年12月2日 星期三 下午兩點

行動領域:2010年臺北花博會展現臺灣原風美學與產業
~耗資60億台幣,爭取的臺北花卉博覽會,應積極展現臺灣原住民的美學與產業,代表臺灣的臉譜~

  • 發起人:
    李德威(原產會秘書長)
  • 參與者:
    吳彥嬅、陳君聖、張鐶瀞、洪詠宸、張淑珍羅春芳、林秋玲、瑪雅
  • 目的:
    面對花博會的人潮與金潮(預計180天有600萬人參觀)正視展現臺灣原民文化,包括表演藝術、工藝產業….最有利的時機,盡快與國際連接奠定原民產業基礎。
  • 下一步:
    • 成立籌備小組
    • 拜訪花博會(市府團隊)負責人
    • 擬定推動方案
  • 地址:
    羅斯福路三段240巷7弄15號B2
  • 開會日期:2009年12月5日

行動領域: 成立原住民銀行-無息貸款,經由社會服務償還~社會企業

  • 發起人:
    朱瓊華
  • 參與者:
    林秋玲、林哲明、吳咨杏、張小芳、施淑敏、賀忠民、羅春芳、Alice、Jorie
  • 目的:
    幫助原住民改善財務狀況。
  • 下一步:成立籌備小組
  • 成立原住民銀行發起人:
    朱瓊華 chuchiunghua@gmail.com 0938-011228
    林秋玲 chiu_lin@me.com 0958-68366
    林哲明 jurming@yahoo.com.tw 0958-683666
    顏克莉 keli@pyen.org 0919-906810
    宋秋秀 0923-213199
    羅春芳 sh2003416@yahoo.com.tw 04-23830800 0953-755453
    張小芳 0919-439505 0936-461588
    施淑敏 Rebecca_sol@yahoo.com.tw 0936-209136
    賀忠民 old_ho@yahoo.com.tw 0939-847288

行動領域: 大武山山寨溝~原住民文化區..遊學臺灣原住民文化

  • 發起人:賀忠民
  • 參與者:顏克莉、羅春芳、宋秋秀、張小芳、施淑敏、朱瓊華、林秋玲、陳福祺
  • 目的:讓臺灣的部落文化一個一個被認識。
  • 下一步:先到大武山、古風部落,體會部落、學習部落
  • 日期:2010跨年



行動領域: 矮人的叮嚀~賽夏族文化之旅

  • 發起人:Maya
  • 參與者:Olivia、賴芬蘭、顏克莉、吳咨杏、孫素琴、康國明、陳福祺、張淑珍、吳湘荃
  • 目的:
    • 體驗賽夏部落生活文化
    • ”喝”神靈賜福的酒
    • 瞭解賽夏族祭典文化背後的意義與思維
    • 開拓原住民文化創新領域
  • 下一步:
    • 前置
      • 認識賽夏族基本文化
      • 瞭解慶典儀式的由來
    • 發展
      • 建立網路分享平台,讓大眾更認識原住民。
      • 促進族群之間瞭解及欣賞(原住民與漢民族)
  • 執行日期:2010年第十個月圓(農曆10月15日)
  • 地點:新竹縣五峰鄉祭場(北賽夏)
  • 天數:二天一夜
  • 參與人數:20人
  • 交通方式:租賃中巴士
  • 費用:明年就知道了
  • 矮人祭參加list:(第10個月圓)農曆10月15日
    1、 Olivia 0919-307022 ooo.jjj@msa.hinet.net
    2、 賴芬蘭 0953-406915
    3、 顏克莉 0919-906810 keliyen8@gamil.com
    4、 吳咨杏 0928-808321 jorie@cpyen.org
    5、 孫素琴 0932-147306 003959@webmail.customs.gov.tw
    6、 康國明 0982-111949 kkman@uneecladv.com
    7、 陳福祺 0930-266006 cfc1002004@yahoo.com.tw
    8、 張淑珍 0987-214213
    9、 吳湘荃 0966-749606 elsa1277@yahoo.com.tw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