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台灣護樹運動者相互看見!
[活動日期] 2010年1月31日(週日)[活動時間] 下午1:00-5:00 (12:45開始報到)
[活動地點] 台北縣土城舊彈藥庫 劉老師自然教室(近捷運土城站二號出口)
[活動形式] 開放空間會議(人人平等的參與和智慧分享)
有關開放空間的會議技巧(OST, Open Space Technology),請參考http://www.frontier.org.tw/ost/resource.htm
2009年2月底,守護松山菸廠老樟樹的朋友,發動了台灣第一次抱樹運動,很遺憾老樟樹被迫遷後未受到妥善照護,在半年後過世。一年來台灣各地的護樹運動,有成功、也有挫折,我們也逐漸摸索出一套模式,希望藉由這次會議,讓大家互相認識、共同學習與成長。
印度籍女性物理學家Vandana Shiva,為1994年的另類諾貝爾獎得主, 長期參與抱樹運動,推動生態女性主義,成立了支持小農的種子銀行,保護基因多樣性和糧食安全。她已受邀出席在台灣舉辦的第二屆亞太綠人會議( APGN2010, 4/30~5/2),擔任會議主講者。除此之外,150名來自世界各國的環境運動者也將來到台北參加大會。
對於台灣各地的關心樹木保護的有志人士們而言,本屆亞太綠人大會正是我們向國際友人展現台灣護樹運動的活力,並取得國際經驗與支援的契機。在此, 我們誠摯邀請所有關心台灣樹木保護議題的朋友們, 參加首場APGN2010的會前會, 一同分享經驗及凝聚共識, 為在四月份的亞太環境盛會中替台灣發聲做好萬全準備。
主辦:全球綠人台灣之友會、綠黨、看守土城愛綠聯盟、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朝邦文教基金會
討論 開放空間會議討論記錄
A3題目 《生、老問題》
生: 植樹VS碳交易?
老: 弱,常被傷害,如何護?植樹可能會破壞原生態
- 碳交易:有專門碳交易的公司(在國外)在未開發及偏遠地植物 (由於臺灣未於京都議定書中,較有參與國際的更多資訊、”看守臺灣網站”
- 碳交易:發展之產業,可以產生能源的可以有碳權。
- 生態體系非單純植樹可彌補,應由自然平衡為主,非不得已才用碳交易。其實碳交易非真正公平的方式,德國已有生態團體、經濟學家觀察此事,無法真的達到減碳。
- 碳交易商業化阻斷人文和樹及生態間的關係及破壞。
- 樹及老樹被傷害,常是在別區植樹來換原樹及生態系的問題。
- System change. Not carbon trading.
- 私有地、現有樹及生態的保護,如何定價?
- 政府及生態團體應總量管制開發規劃。
- (非國對國)
- 國土規劃,沒有!
- 有市區規劃也會被用於財團之利益為主,非生態及綠地。
- 護老
- 單棵: 1-1已登記有案嗎? (移植、護樹計劃如何? 1-2未登記 (居民找證據證明是50年以上之受保護樹)
- 整片: 徐州路: (已發證照、建築開發) 後來信件及輿論,抗議。市民認養,監督保護機制可透過網路照片、影像及網路成立臺灣護樹巡守隊。
A4主題: 樹木修剪與行道樹更新
召集人:蘇俊郎
參與人員: 潘翰聲、林一喜、張建元、張辰林、邱秀雲、陳芳瑜
討論內容:
- 看樹要從很多層面“樹”→像一艘船:樹根:船身,樹幹:桅杆,樹冠層:帆
- 鳳凰樹不宜至臺北植種,臺北市O寒冷冬天-5,應該要種什麼樹才合宜?因為沒有種樹原則。
- 樹>根盤該多大?
- 路樹亂修剪。
- 臺北市路樹修法無人管理,愛怎樣修就怎樣修。
- 樹種選擇也是隨主管好惡,如鳳凰木不合適當路樹,但臺北卻種(此樹為熱帶樹種,不斷上長,且易生病,枝幹也易掉。
- 什麼樹種合適臺北市?
- 潘翰聲:
- -現在已經不適合的樹種怎麼辦
- -種的樹能否多點資源(側O物或木材…等)多點文明;多點人與樹的關係。而不是把落葉、枯枝與修剪的東西當垃圾。
- -植穴現在太小的有辦法解決嗎? 不傷樹的狀況下。
- 日本有種堅果類,考慮到戰時有東西可以吃。
- -曾有臺北校長砍樹是為了不讓鳥停在樹枝,這樣才不會有禽流感!
- 種樹不能種阡O物種,因為只有20年壽命! 一定要純種。
- 人行道的行道樹與公園綠地的植樹觀念不同。
- 德國:都市規劃先種樹(樹先行),才蓋房子,但臺北都是最後才想到樹。
- 臺灣人喜歡開花路樹,但這樣的樹有些不合適,如有刺
- 政府也該有更多機會被認養
- 今天的討論給公部門可能又會石沉大海,像狗嘯火車。一定要透過民意代表
- 施壓才有辦法。
- 五色鳥、黑冠麻鷺願意住樹木,但還是有噴藥。會有很大問題,對人對動物,一定不能用禁用藥物。
- 空屋應回復綠地。
- 法規有規定綠地面積,但市府沒有照著走。
- 人對自然不瞭解,所以在公園被蚊子咬也要抗議!人對自然太陌生,因而產生害怕與敵對。
主題:B1. 讓樹保委員能真的保護樹林
B4. 如何發揮政府公權力,有效介入私有地護樹運動
召集人: 潘翰聲、戴吾明
內容: 沒有足夠的制度與法律來阻擋砍樹潮。目前天母的砍樹潮是一個建商,偷偷摸摸地進行,撒謊到一位外國朋友都認為台灣人很會說謊。不是台灣要開花博會,怎麼會變成砍樹潮。找文化局投訴,一棵樹七萬元,因不屬於一塊地1200多坪市好幾億的費用,怎會在意這些零頭。
天母磺溪的叢木群是磺溪僅存的自然生態。從要蓋堤防天母在地居民聯合起來反對蓋堤防。
這些房子有像是振興醫院,蔣宋美齡,李翰祥等等歷史文化,綠帶也是建商的賣點。他是建商,一再地將綠帶破壞,整個棲地就這樣被破壞掉了。希望來此發起一個綜合的作用,由綠黨發起,我們現在面臨最大的敵人,是傳統的文化,沒有「人權」,也沒有「公民意識」。 在台灣說到公有地就認為是政府的事,現在這些「護樹活動」,其實不只是護樹,而是一種補充在社會的環境教育,訓練公民的課程。我們必須要有強而有力的政府,如果人如何「分工合作與互助互制」。
戴:會後如何將今天來的資源進行整合,成立聯盟,守護隊小組,不用以政黨來號召,將可以用來作的操作護樹的運作面。邀請今天來參加的問題,炒作「護樹」的議題,發揮綠黨的行動力。
潘:樹的專職人員來推護樹的議題。在台灣必須要有專職來作,如果沒有這麼作,等開發壓力下來,就會停擺。現在有財務困難,關於募款,必須要有基金作為開始的運動。樹的議題是社會關心的,天母磺溪的案例因為沒有完備的「樹木保護條例」,應再對開發業者增加阻擋開發的樹保委員。
有沒有可能透過綠黨提法案,遊說議會通過?
潘翰聲:樹保委員應該找機會開刀,228、301有委員拍胸脯保證移樹不會死,結果死了好幾棵的這些委員,要讓他們付出代價。
戴吾明:顯學的標準。2010花博會的特點是在都市,目的是打造生態城市,律綠色思維,對比於天母磺溪案公然砍樹的行為是非常值得被公眾檢驗的。
尤俊明:貧窮國談負債,富國談碳交易。如果是談碳交易的議題,而且是拿碳債的費用拿來立法,直接要廠商不輕易砍樹,同時也讓廠商看到護樹的效益。
潘翰聲:原住民和地方政府要想保有這樣的碳源,但如果這個碳源的費用在都市費用不高,很容易成為框架套住。
戴吾明: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能讓護樹的議題,將這個議題串連,達成護樹力量串連。
林惠君:透過傳播的力量是最快的,如果讓台灣的年輕人,從膚淺的話題慢慢內化帶到這個領域,由淺至深後才會慢慢地帶來議題。
戴吾明:但必要由深而淺,然後再由淺而深。
B2主題:護樹in Taipei
召集人:陳伊雯(大白)
參與人:GP、大豐、淡北、花博會約15人
- 護樹行動steps=>訴求依據與具體方式:
- 打電話通報(陳情/ 黑紙白字最好)=>管理單位(ex: 校友)、議員、綠黨、NGOs、公文、E-mail、市長信箱、1999
- 社區宣傳=>廣播車、傳單、說明會、E-mail

- 擴大議題可見度(基本資訊彙整公開)=>記者會、抗議陳情、連署、存證、行動劇與新聞稿、爭取名人連署支持、民代、南方電子檔、blog、獨立媒體(peopo、苦勞、環資、立報)、youtube。
- 相關法規運用與調資料=>公園路燈管理處—自治條例樹保委員會—樹保條例
- 文資法、其餘計畫法—檢視與新申請整合訴求(優先順序)、串聯力量=>成立組織(台灣護樹巡守隊)
- 拉高戰場(各委員會):全民手機紀錄上傳,共同筆記,永續經營規劃idea
步驟steps:
1. reading 國外手冊
2. 收集案例,收集網路資源(例如:文化局的法條彙編)
3. 義工宣傳
4. 開說明會
5. 定期更新、補充、宣傳
6. 詹順貴lawyer 也有作SOP的計畫
7. 分工︰法令研究(樹保以及其他必用law)
議題操作(從護樹地圖中找有代表性的cases,有充分使用tips的SOP)
8. 史萊姆,數位公司
主題:救大豐國小85歲老樟樹
召集人:陳之筑
討論內容:
- 利用媒體串連各方意見,發表文章,一起討論,加入,支持
- 誰提出開發案,經費誰核准?輿論力量大,開記者會。公開說明這件事,讓更多人知道,阻止經費下來,無法再進行。
- 集思廣益力量,比單打獨鬥力量大。
- 拉年輕朋友串連網路力量,政治人物較害怕

主題:從搶救森林博物館出發,找回台灣原有森林銀行,永續部落社區的原動力
召集人:阿力曼
討論內容:
應該創造在地原動力
森林博物館簡介:在五年前搶救下來的一塊佔地八甲的土地,被當地人視為異類。
環境中元素都是彼此相關聯的,跟政府說不,對於環境保護是很重要的。

Q:一發現政府在搶土地,部落是如何回應。
A:調查出背後黑道、地主,甚至成立原鄉部落重建基金會,不讓外界人士參與,保持在地主體性
Q:森林會接受其他來的樹嗎?
以基金會成立環境,外來的團體也可來參觀。在台生態保育敢講的只有原住民,其他團體因為利益會不敢發聲。土地倫理:不該歸屬於誰,應該為大家所共享。沒有土地文化,如何紮根?
無法歸類 4-2
Q:覺得森林博物館最大危機在哪? 大家可以共同討論。目前有銀行貸款問題,目前把自己定位在傳福音讓大家更清楚目前博物館的狀況。
Q:土地倫理以都市小孩很難想像,以都市觀點跳出會蠻震驚,如果台灣的樹都陸續被砍,何以可以關心到森林博物館,那感覺似乎是很遙遠的事。台灣目前有些政策、觀念都已在調整,漂流木都是我們原住民的祖先。
Q:如何讓都市人與土地連結
被人懷疑是更好,才能開始溝通
Q:都市人知道很多相關資訊,但對土地沒有感情。Why?
(河流是有記憶的)這問題很難回答
Q:有多少人在努力搶救?
應該問有多少人支持,部落人多半不支持,因為個人英雄主義。
自己本身在部落很痛苦。
Q:面對政府錯誤的政策,(不到三十年的樹)不被保護。台北人多數是冷漠的,
請問原住民是否會較團結?
A:在巒山社區,在當初要開發時,有當地2, 30個社在支持,要如何連結網路,
在地發聲是重要的,我們發起狼煙計畫,大家一起參與討論。
結論:雖然會有多少人支持是懷疑的,但我們還是要加油的
主題:綠社區組織和市集,宣導城市綠文化 “make it cool”
討論內容:
task 1:都市人不滿於自己所有,擴展自己於市中心沒有的生活型態,導致過度
開發,如何使人們滿於自我所有的
task2:購物是娛樂時常導致慾望的無限擴展,該如何控制降低

task3:當人們有需要時,permaculture容易傳達。但當人們沒這需求,如何降低慾望無法歸類 5-2
task4:衣服圖書館
task5:窮國的人比較環保,除了需求,也因為自我力量不夠,使人嚮往團結,需要一個團體的幫助造成人們對在地的感情,對人群社區土地的連結。
task6:城鄉交流
行動方案

「護樹in Taipei:S.O.P」(護樹流程交流討論)
召集人: 陳大白 Eva Chen
- 推動修法護樹 ▲ 中央:林務局 + __________(中央強制主管)機關
- ▲ 推動「樹保法」且比照動保法有刑責
- ▲ 資訊公開法修法
- 推動資訊公開落實+地方自治+地方選舉移樹、修樹前至少以「里」為單位提前周知。

- 里長人送+里佈告欄 現有的問題
- 【資訊公開法?行政程序法?】
- 地方自治法修法 + 爭取市議員支持==》 說明會:時間→應在假日或晚上告知→資訊→可行性評估需提出可參考環評
- 北市法規會程序應公開
- 下次聚會時間 2/6下午15:00 台灣護樹巡守隊 找一個網站參考資源
行動:Save the Trees in Taipei:S.O.P (1.0)
「台北護樹行動市民手冊 1.0版」網路發布
參與人員:OURs大白、黃詩涵、張建元、鄭雅仁、黃君華、鄭彩峰、朱媽媽、潘翰聲、潘翰疆
步驟:

- Reading國內外相關資源,選出代表性案例2~3個,分析
- 匯整、發布於blog + wiki(中文) + PPT + FB + Plurk (行銷)
- 徵求志工 (英文翻譯、宣傳、試辦小說明會)
- 定期更新補充、宣傳
- 募集發票捐立GP護樹專職
- ▲ 需要的資源(志工、$、發票):
- 法令研究收集:a. 樹保相關法令 b. 其他法令:文資、?計、野原資訊公開、行政程序
- 認題操作:1. 每個認題找代表人(以GP護樹地圖為基礎) 11個。 2. 護樹相關網路資源回。 3. 串聯:a. 詹順貴:抗爭S.O.P、行動 b. 史萊姆:台灣數位文化協會。 4. 各類志工:網工、記者
- ▲ 下次見面討論時、地:2/6(六)下午3點,在生態綠咖啡 (在此之前須先寄給群組一個護樹可參考的網路資源)
行動領域 開心農場?2010台灣別類的花博 *植物
參與人員
1. Tommy, 2. Kelly- toner woolly biley lunch
3. How much food can be Grown, Seed,Context , Paydet
步驟
需要的資源 what is the value of the 花博
(Volunteers)
提案 go into the 花博
…look the other customer how they do it
urban grandeurs
下次見面的時間、地點、聯絡方式

發行“台北元”社區貨幣
領域 淡水河流域為主
PATTY
參與人員:Tammy, Stefani, 陳芳瑜, 林震澤
步驟
特徵:負利率、促成交易、生產、就業、工作時間間等值(平等)。
目的:促進社區交流、在地消費、減少食物里程、改變貨幣的本質(不斷增長的問題)
發行範圍:大小 社區的界定(淡水河流域)負利率如何調整的依據:隨氣候、水源、降雨量(影響產量和價格)所需資源 了解已發行的案例下次見面時間、地點、聯絡方式

行動領域:土城彈藥庫環境改造計畫
參與人員:啓翔、信成、心怡、柏榮、奕傑、(李?) 、婁序平
土城彈藥庫介紹:
28座埤塘里、軍事管理(故開發少、林相、環境保留,意外保留)。
最高標高109m。
台北縣政府擴大都市計畫方案,水泥式開啟
風箱樹保留:保留整個生態系統、將來的面向以及我們未來能做的事

大家談對基地的感覺 (要是依北縣的開發密度會很大)
Q:政府的土地嗎?
A:60%屬於政府、40%屬於人民。私有地主部份希望能走生態農業的開發
Q:有機的規畫是什麼?
A:市民家園,後來政府又說要開發了,政府有在收廚餘,不太可能大規模開發。因為填池做停車場,有缺水問題。

Q:較無規畫性開發嗎?
A:較無整合(有愛綠聯盟)
(APGN) 政府表面支持APGN在此開會,但後來又給予很多限制,有跟公所溝通要堅持
Q:如何走進來?(之前有軍警在,還有管制,但現在沒了軍警,就比較複雜)
A: (1) 腳踏車租借(腳踏車租借和修理業,可提供就業機會)
(2) 我們強調永續,但是進來的方式卻只能透過摩挩車汽車,土城捷運站無法帶腳踏車,還要靠民代爭取
(3)到底這裡的容納量是多少,是否須要導覽員,如何連結周圍景點(如承天寺),用腳踏車進來專用道
(4) 難處:有工廠、大型車干擾
Q:到底有多少人想騎腳踏車進來? 基地夠大嗎?
A:(1) 應該可以,有二到三個出口
(2) 腳踏車不是未來發展的主題,因為對當地人沒有太多好處,未來還是想以發展建築物的發展模式為主,未來升格後,可以連結機場,原有工業也可以再升級。我一進來這裡,還是發現有工廠,看起來很不舒服,要吸引人來還是有其難度
(3) 彰化田尾的公路花園,有自己的地,但能吸引觀光客
(4) 政府委託民間的(長豐)報告書很多東西沒做好,沒考量到
(5) 想要人民保留這塊地,最先就是要了解歷史、建立在地感情、了解植物,或許這塊地能提供都市人認識值物,親近植物
(6) 把「每顆樹都是一個生態」的概念引進城市
人口下降的邏輯沒用,因為他們還是會找人進來 (7) 幼稚園老師可以結合桐花季的文化,既然土城有花園,或許也可以跟生態教育結合 (可以連結在地家長、種子、看守土城愛綠聯盟)
需要的資源:人力
下次見面的時間、地點、聯絡方式:施柏榮、林墾、林佳瑋、卓心怡、婁序平
行動領域:2010台灣花博 不花錢的民間版本(自然人)
(People’s flower expo)
訊息交換(反觀花博)
1. 經費由(產業局)78億到110億
基地︰北美館旁邊
2. 為了花博移林,嘲諷2000多棵樹被移走
3. 只為了短暫的展覽,並沒有真正對生態的關懷或尊重植物/生態
(228公園的植物常交換,背後有錢) 只圖利廠商

4. 台北變成很不尊重植物的城市(如為了捷運而砍樹)
5. 據說好廠商不打算參與(違背良心)因為案子草率
6. 都發局轉換成產業發展局負責,只想低調處理、過關,消耗預算
7. 如何把花博變成對生態有益的活動
8. 希望政府接納我們花博的正面好處,提供國外的好例子
步驟/可能性︰
1. 收集相關正確的訊息(透明、公開的管道)
2. 開心農場實體化,可在自己的家、社區、公司開始,自己種花
3. Facebook可以種好的或破壞性的植物(入侵性),可食地景。
4. 花博是好機會推動“可食(eatible)地景”,普內永續設計
5. 向都發局提案,進入花博計劃,如:(2)、(3)
6. 先看別的國家怎麼作,取其優點
7. 系列性導覽,“urban gardening 屋頂花園”,“普內永續設計”à這些點必須要花成本
8. 與“大地旅人”合作,提供可食蔬菜讓了解在有限空間可栽植的蔬菜,鼓勵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