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開啟了政治受難者服務…

[2022 08朝邦文教基金會對話新訊息 夏季特刊]


<緣起>
今年二月初,朝邦接受了一個很特別的引導委託案,那是我們從來不曾接觸與了解的人與事,然而它卻是許多人的日常。專案的準備過程中,我們透過訪談,認識了一群助人工作者,他們服務的對象是幾乎要被大家所遺忘,或者是以為只活在歷史故事裡的政治受難者及家屬。這些助人工作者透過促轉會的「政治受難者及家屬照顧支持試辦計畫」與服務對象展開用生命滋養生命的故事,在專案團隊即將完成階段性的任務的時刻,朝邦有幸能夠參與在其中,帶領所有的助人工作者回顧服務歷程,萃取珍貴的養分,繼續開展可能的未來,這經歷彌足珍貴。此篇文章希望透過參與者的工作坊回顧與溫柔筆觸,能夠讓讀者一方面認識這些助人者的反思精華之外,也能夠間接了解政治受難者的處境,期盼未來有更多的理解、更多的接納、更多的對話與更安全祥和的社會。

朝邦引導師張桂芬.吳咨杏

那些年,我們開啟了政治受難者服務…

陳淑芬 前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 副研究員

圖像記錄/王寧

自由民主是當代大多數台灣人的生活日常與核心價值,然而,這樣的日常並非理所當然、自然存在的。台灣曾歷經1945年至1992年的威權統治時期,其中,228事件、白色恐怖的政治受難者據估計至少有2萬2千多人。他們多數只是對政府表達不同的意見、或閱讀民主思想或社會主義書籍、甚至只是結交朋友等,即遭受莫名指控為意圖叛亂、遭不對等的原則判刑入獄。受難者入獄後承受各種不忍卒睹之酷刑,如倒掛、灌水、灌汽油、強光照射、電撃、剝奪睡眠等等,更時時刻刻面對下一刻可能就是自己被拉出去槍斃、失去生命的威脅與驚懼。這些威權統治時期國家對人民的不法行為嚴重違反「自由民主憲政秩序」,而「自由民主憲政秩序」即是落實轉型正義的基準。

2017年,立法院三讀通過《促進轉型正義條例》,成立「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以下簡稱促轉會),致力於開放政治檔案、平復司法不法、還原歷史真相、清除威權象徵等事項。對於受難者家庭,除了金錢賠償外,促轉會透過與受難者家庭的接觸與訪談,我們注意,許多受難者即使倖免死刑,出獄後,其財產早被沒收,家庭持續遭到監控、親友避而遠之,許多受難者家庭被迫遠離家鄉或部落、無法持續原來的事業或職業、求職更是處處碰壁。不只是受難者本身,家屬也多深受影響,許多人幾十年後仍會感到恐懼、憤怒、憂鬱、無力、幾乎不言、難以信任他人,甚至有的人幾乎無法再與他人交談、往來,彷彿「自囚」於社會之中的孤島,無法與自己、與他人、與社會產生連結。

因此,促轉會在擘畫轉型正義工程時,特別將「政治受難者及家屬的照顧療癒」納入,2020年9月推動「政治受難者及家屬照顧支持試辦計畫」,委託民間機構陸續於台北、台中、高雄三地開辦據點服務,2021年又新增台南據點,就近服務政治受難者及家屬,嘗試發展以關係為核心的服務模式,並在助人工作界推廣政治暴力創傷知情理念,開始了台灣助人工作者加入轉型正義的實務工作。2022年3月下旬,在促轉會階段性任務結束前[1],促轉會邀請朝邦文教基金會的引導師,幫據點服務團隊及促轉會重建社會信任組同仁進行經驗交流與團隊經驗彙整,為這個特殊而又有開創性的服務工作留下記錄。

在引導師的協助下,各個工作團隊整理單位成立以來的大事紀,彙集為政治受難者及家屬照顧支持試辦計畫的「奇蹟之牆」。因服務對象特殊、過去政府部門缺乏政治受難者的服務經驗,多數助人者對政治暴力歷史很陌生,需要從頭學習,否則不容易聽懂受難者,也看不懂政治暴力的隱微創傷。位於領頭羊地位的促轉會重建社會信任組,在委託開辦據點服務之前,就先辦理培訓課程,並經過受難者及家屬的需求調查、試辦心理療癒「卸密」工作坊等,才委辦據點,並一路陪同據點一起學習成長;為回應受難者的個別需求,開辦「密集照顧方案」,透過個管員的評估及處遇計畫,將資源輸送給受難者家庭。台北據點整理的是,工作人員間如何從個別的工作人員凝聚為一個團隊的重大事件,政治受難工作是一個與深度創傷接觸的工作,個管員不能孤單地工作,因此團隊的建構是很重要的,作為每個個管員的支撐與力量。台中據點紀錄陪伴受難前輩的細緻服務軌跡,例如陪伴高前輩從不與外界接觸到開攝影展,並療癒了所有的參與者;又如個管員陪伴鍾前輩去投票時的細緻陪伴歷程,真摯動人。高雄據點則彙整了據點辦理的重要活動,每次出遊都在與受難者建立關係,也開啟長者間與外界的連結、相互的連結;長期辦理的戲劇工作坊更是讓長輩用戲劇方式療癒自我。台南據點定期辦理「講咱的故事,受難者的腳蹤」活動,讓受難者有一個自在的空間可以談白恐的歷史與經驗,並有傳承歷史給年輕人的重要意義。

即使促轉會即將解散、試辦據點服務將暫時中斷,引導師引導我們思考,這個開創性的服務送給了台灣社會什麼禮物?第一組認為「受難者及家屬照顧服務計畫」最重要的是傾聽與認可受難者的經驗,翻轉過去噤若寒蟬的社會氛圍,銘刻台灣歷史,把面容還給受難者,並透過各種服務為受難者編織陪伴的網。第二組點出此服務計畫不穩定、風雨飄搖的特性,像是「似消還存的繩橋」,即使如此,工作者仍一直告訴受難者「我們一直都在」,願意傾聽他們,並為台灣社會留下政治受難者的故事。第三組形容受難前輩是失根的一代,他們的經歷鮮少被正確記載,助人者於工作之初,宛如「走進霧中」,透由慢慢爬梳前輩們受難歷史、了解當時的社會體制,才能揭開威權統治的部份面紗;而助人者所做的,正是將前輩們為民主、人權奮鬥的根種回台灣,實際推動轉型正義的工作,讓不同的聲音被大眾聽見。過程中,模糊不清的受難者面貌漸漸「成形」,助人者與受難前輩相伴的旅程也逐漸「成行」。此外,促轉會及每個據點也都有辦理「政治受難者創傷知情」培訓課程,在助人領域中播種。第四組比喻自己的工作像是「黑暗中的引路人」,努力撐出空間,沒有評斷、沒有任何標籤,讓前輩重新信任一個人,願意說出深埋在心中的「黑歷史」。第五組的成員知覺到每個人都在工作中拓展了轉型正義與療癒的視野,跟著前輩們「走回失落的年代」,更希望這段民主奮鬥的歷史能映照未來,帶來更重視民主、人權的未來。

接下來,引導師帶領「訪談矩陣」,讓參與者相互訪談,有機會訴說自己的獨特經驗與體會,也有機會傾聽他人,達到相互交流的目的。多數的工作者在服務時都感受到,因為受難者過去被關押、監控的特性,所以不敢與外界接觸,特別是與政府單位連結。因此,據點個管員都慢慢感受到,等待是一門必修課,要跟著受難前輩的步調,更不能輕言放棄,並且要肯認前輩們的歷史。雖然很多工作者都慶幸自己能投入轉型正義工作,傳承這段歷史及民主、人權價值,但大家也都直言工作歷程的辛苦,有的個管員形容自己的工作就像在鐵絲刺網下匍匐前進,有的人肯定自己像膠水,修補政治暴力的傷痛,或是像幫前輩在黑暗中點上一盞燈。面對促轉會即將在5月底息燈,各據點個管員紛紛表達擔心服務的中斷、沒辦法好好跟前輩說再見,憂慮據點未來是否可以延續,更煩惱長輩是否因而感到被國家第二次背叛,及期許未來衛福部接手後,能有更多人參與、更以「受難者為中心」發展服務,並更重視工作者身心照顧的議題。

本次工作坊很難得地讓參與「政治暴力創傷療癒與照顧服務試辦計畫」的五個工作團隊能面對面聚集在一起,相互支持,也相互對話,回顧與分享工作中的掙扎與衝突、喜悅與悲傷。有的參與者在過程中化解了過去的衝突,多數人都整理、定位自己的參與經驗在生命中的意義與價值,有的則更堅定自己投身轉型正義的使命。對促轉會重建社會信任組來說,則更了解一線工作者的心聲,對未來的任務交接更有卯足全力的決心。本文落筆之時,政治受難者及家屬的個案管理及心理諮商工作,已由促轉會在任務最後2個月內想出服務不中斷的延續方法,「促進轉型正義基金」已設置,「政治受難者及家屬的照顧療癒」已由衛福部接手。正如同筆者在當天參與工作坊的感受,推動轉型正義的工作,將生生不息,一棒接一棒地傳遞下去。


[1]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於2022年5月30日解散。


#Dialogue with Master-Barbara MacKay, CPFIM DEEPEN GROUP DIALOGUE THROUGH METAPHORS

(全程英文進行)

活動時間:2022-09-03(六) 10:00 ~ 11:30(台灣時間)
活動地點:ZOOM(活動將以線上型式舉辦)
報名成功後於活動前72小時內我們將以e-mail提供會議 ID及密碼
#歡迎報名參加
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207221032327332697830


#第四屆對話影響力徵件開始, 歡迎報名

連結:https://reurl.cc/M03a3m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