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Elsa創造了原本網誌:http://tw.myblog.yahoo.com/elsa1277

現代人不自由嗎?
交通工具越來越便利,道德判斷已開始下降
人的自由好似變多了,選擇也增加了…………
但我們卻常茫然無依,心越來越不確定、不自由,宛如行走在吊橋上
朝邦文教基金會7/25的活動與楊蓓老師討論了這麼個很有深度的問題

否則不管我的生活再怎麼自由
我都不會是個自由的人 ──楊蓓

你是否看似自由,卻又說不出什麼綁住你
是否思考過於繁重、鑽牛角尖、過於執著
心容易浸泡在其中,被鎖住了
我們有多少行為是順應社會價值
社會價值其實給了很多規範
讓我們常活在別人的眼光中,很在意「別人怎麼看我」
我們常用習以為常的想法、價值、期待來解讀別人的念頭
ex.今年大年初一楊蓓老師去探望聖嚴法師,頂禮離開
楊:年關難過,年年過 →用自己的解讀系統來說世間的慰問話
師父:對呀,我就再撐一下吧!→讓大家過好年,再走吧!
→楊蓓老師事後想想這才是師父的解讀
解讀系統不一樣時,有人繞不出來;有人篩一下就過了
心的自由與否和個人修為有關
人不但不要被心念綁住,也不要被身體綁住,才是真自由
聖嚴法師:身體交給醫生,生命交給菩薩
身體不好時,身體會把心綁住了
當心開始被綁住時,也是面臨負向經驗的開始
我們常不自覺「心不自由的苦」
看到好吃的東西、好看的人、好玩的地方,心就黏上去了
習慣性黏在外界的事情、抓取外在的東西,而不自覺
〈有時後連綁住我們的到底是什麼都不知道〉
人如果要看到自己的心不自由,必須要培養「回觀」自己的能力
心整個被自己的「慾望」層層綑綁住,是看不見的
這時轉移一下注意力〈ex..失戀情緒低落時,去吃個冰淇淋〉
→換個東西綁住〈讓你的心鬆一點〉
如果這中間突然有個發現〈這發現的過程→這剎那、這念頭就是覺〉,
這時回觀的能力就出來了
一覺之念〈很微妙的轉折〉→讓你變成心的主人
「角色」的誘惑
每個人在世上都有一個「無中生有位置」ex.夫妻、父子、婆媳、上司職員…….
→透過位置的肯定,自己才能被肯定,有安全感
→相對應角色賦予你的價值,避免不安全感 〈所以那角色變成誘惑〉
人用盡各式各樣的方法去爭取位置,期待獲得確定和安定的感 覺
→心被這樣的「抓取」綁得不自由到人真是無所遁逃
心不自由到我們自己都回觀不了→這是大部分人的困難
唯有透過回觀、反思看到自己的過程
然後慢慢因清楚、了解而不受那些東西的掌控,心才能得到真正的平靜與愉悅
心不自由的程度,根本是整個黏在一起
當我們開始要回觀時,通常會面臨到的問題是「我們看不到自己」
因為我們長期習慣「逃掉」,習慣心被「不自由」綁住
要看見自己的偽裝、面對自己各式各樣憤怒的情緒,說實在是有點「難堪」的
要承認自己的偽裝〈最外一層給人看的面具〉
面對自己難堪、陰暗的部份〈可能像黑盒子一樣,有很多你不想去面對〉
要克服的是「難堪」→ 我們常害怕「面對後的難堪」而逃避
勇氣在這過程當中是一個重要關鍵
面對自己的歷程→如果有勇氣就會是好玩的事
→如果沒有勇氣就會是很齷齪的事
.我們總是帶著自以為是的眼光來看世界
自己表裡不如一去玩自以為表裡如一的遊戲
不自覺權威上身→就很容易失去回觀、反思的能力


Q:是回觀或迴觀?放鬆、放空意義一樣嗎?
A:1.回觀是當下回到自己身上,省視自己
迴觀是和別人互動,借外在的力量幫忙,回到自己身上來看到自己
也就是「藉境練心」
人在心不自由時,沒有回觀的能力→是因為你沒辦法把你的心「放鬆」
→心被綑綁住了,你根本看不見的
2.放空裡頭有時會因不自覺的壓抑,而更焦慮
放空並不表示沒有念頭,越叫自己腦袋空白不要想,越會掉入壓抑的陷阱
放鬆是內在念頭鬆了,不要管它〈持續不斷的不管它,比較不費力〉
放下是自然的結果,用言語來表達時已經「用力」了,越用力越放不下
煩惱是念頭來了跟著跑,心裡跟著做起文章,念頭讓你不舒服時→心就越糾越緊
Q:有時情緒來了,如何靠「打坐」來化解、去放鬆?
A:打坐是練心的方法→覺察到自己的念頭,時時刻刻意識到自己的起心動念
念頭來了,過去了→你的心不會跟著跑→那叫做「鬆」
心放鬆了,念頭不會那麼密集→ 念頭的速度會在「靜」和「鬆」中放慢
若來來回回不停的練到熟練,日常生活裡也就能用同樣方法對待你的心
心就不會黏在情緒上

老師帶著大家體驗放鬆〈打坐的前奏〉 先找個舒服的地方
1. 坐椅子上:背不要靠椅背,脊椎易「氣」不通
人的脊椎有兩個點要保持挺直、不用力→這關係到新陳代謝
腰椎:臀坐椅子的一半,腰就能挺
頸椎:下巴一縮,頸椎就能直
腳四平八穩的放地上,與肩同寬
2. 盤坐:臀部後墊一個墊子,臀易直、較穩定
打坐是用最省的力氣坐最有益的事情,所以方法要對、坐姿要先講究
社會裡太多人常把自己的意念、想法加到別人身上
要別人按他的意願去做〈ex..去唸哪個科系、去從事什麼職業……〉
常會苦惱自己,也苦惱當事人
要學會何時該介入,何時該抽離→是我們生活在社會上的智慧
要幫忙可以,但人與人之間的界線、分際要守好,勿越俎代庖
要看〈1.〉他是否真的需要幫忙? 〈2.〉是否恰當?
很多時候可能是我們的「自以為是」,而適得其反
也可能是我們的「好心」,讓對方錯失了成長的機會
這時在旁陪伴、分享是很重要的力量
我們在講自由,常涵蓋了行動上的自由
行動上的自由會帶來角色上利益的衝突,雙方也就不自由
〈ex.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子女又覺得父母干涉太多〉
做自己的主人→對修行人來講不是行動上的自由,而是在心的鍛鍊上
→什麼時候該做什麼,就做什麼〈不會因什麼時候該做什麼,就做什麼而苦惱〉
→不表示行為可無限上鋼,按自己的意思作為,給自己找更多的麻煩
行為上的自由在人類社會因我們有所謂的倫理,所謂的規範,是不存在的
人類社會是圓形監獄,是永遠在被人觀看的狀態,永遠無所遁形,沒有為所欲為
So人只能爭取心裡的自由.
感謝Elsa創造了原本網誌:http://tw.myblog.yahoo.com/elsa1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