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9月27日(日), 2009 , 9:00-16:30
地點: 劍潭青年活動中心 經國大樓 欣悅廳B1
主辦單位: 朝邦文教基金會CP Yen Foundation 引導者論壇 (Facilitators’forum)
共同推動單位:ICA文化事業學會 開拓文教基金會 (Frontier Foundation)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 全球綠人台灣之友

活動後敘
9/27 第一場有關88水災的開放空間會議啟動了.除了主辦單位與共同推動者外,參與者分別來自於企業界、非營利機構、-,社區大學、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協會、綠色連線協會、綠黨、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大葉大學空間設計的大學生, 其他個人工作者-顧問、引導師,退休老師等。35人坐在圓圈內,由引導師帶領進行。短短20分鐘內,空白的牆上貼了10幾個議題。開放空間會議是『有機』會議,因為參與者不同,議題的範疇不同,討論的動態也自有其生命力。每個人憑自己的關心點選擇小組進行熱烈的討論。經過三個時段的討論,我們閱覽牆上滿滿的紀錄,專心的找出可能行動的機會。大家似乎不想只談談了事,真的想要有後續的行動,於是了有八個行動領域誕生。
在結束談話圈時,原住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亞磊絲說,這一天對她個人是個很好的療癒經驗因為他們被看到,被聽到,被了解。某企業人士說,這一天提供他豐富的社會課程,從來沒有機會與這麼多樣性的跨組織共同討論與學習。有人感動的說這是個難得的機會讓他了解到社會工作者的堅持與認真,還有救災工作的內幕。有人找到自己專業可以貢獻的著力點.有人說,Open Space 比facebook還厲害;每一張face 背後都有一本book,值得詳讀,透過對話,深層了解彼此,強烈的連繫一群陌生人。

一天的討論會,結束時大家還是很有精神。空氣中有一種鎮定與連結的氣氛。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亞磊絲.泰吉華坦帶領大家齊唱“地球感受我們的承諾"歌詞如下: 我曾記得 山海最初的氣息 也曾記得來到人世承諾 花香鳥語 傳來愛的細語. 任何的生命都值得珍惜.我們的星球 要更加寶貴. 擁抱者希望守護大地啊 讓愛心帶動 我們的世界改變.
這場88水災開放空間會議是第一場,希望也不是唯一的一場.. 任何人覺得那裡需要復原、療癒、茁壯…迎向未來的對話,那裡就進行開放空間。 今天是往後人生的第一天,充滿了可能性..
〜朝邦文教基金會CP Yen Foundation
On September 27, 2009 thirty-five individuals from very different backgrounds came together drawn by a single topic: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Arising from Typhoon Morakot: Resilience, Healing & Thriving… and Preparing for the Future.
We began as strangers in a circle.
And in silence a space was created for participants one-by-one to step forward and raise a topic that s/he wants to talk about.

The process is organic allowing the space and respect for each individual to be him/herself. Participation can be loud, silent, near the snack table, in conversations on the side, while standing or sitting.
After posting of the topics, we immediately self-organize into groups to discuss the topics raised.
At this time, the Open Space 4 Principles and Law of Two Feet are applied:
1. Whoever comes is the right people: this alerts the participants that attendees of a discussion group are the “right" ones to be there simply because they care to attend.
2. Whatever happens is the only thing that could have: this tells the participants to pay attention to events of the moment, instead of worrying about what could possibly happen.
3. Whenever it starts is the right time: clarifies the lack of any given schedule or structure and emphasises creativity & innovation.
4. When it’s over, it’s over: encourages the participants not to waste time, but to move on to something else when the fruitful discussion ends.
The Law of Two Feet means that if at any time during our time together you find yourself in any situation where you are neither learning nor contributing, use your two feet. Go to some other place where you may learn and contribute.
Following 3 rounds of discussion, each groups reports were posted to the wall. At this time everyone is invited to read what was discussed and add notes of their own contributions to the discussion and correct anywhere that they may want to change their own text.
We return back together again as a large circle and announce actions we’d like to take following today’s discussion. Whoever feels the personal inspiration makes the announcement. Here, Tim is sharing his action plan idea.
Then we break into small groups to brainstorm more approaches to enhance the action plan.
We return once again together as a large circle, laying each groups handwritten posters of action strategies on the ground and each group announces highlights of the fruits of their collective thinking.
Following the check-out of each person sharing a few words about how coming today has affected them, Alice of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協會 lead the group in a singing song symbolizing the unity of our spirit and the mutual wishes of good will to one another. The song is sung as follows:
地球感受我們的承諾
我曾記得 山海最初的氣息
山川記得 我們發出愛的訊息
也曾記得 來到人世承諾
地球也能感受 我們的承諾
花香鳥語 傳來愛的細語
金色的陽光 散下愛的祝福
任何的生命 都值得珍惜
我們的星球 要更加寶貴
擁抱著希望 守護大地啊
讓愛心帶動 我們的世界改變。

Singing together, arm-in-arm represented powerfully the unity we share despite varying differences in our backgrounds.
Where we came as strangers, we left as friends.

【Imagine Taiwan】開放空間會議系列
今年是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相當耀眼的一年。我們有高雄的世運與台北的聽障奧運,將世界級的運動競技與精神在台灣展現,卻也有重創台灣的莫拉克風災,讓全世界的祝福與善心泉湧般注入到台灣這片土地。
當運動選手們在競技場上一次又一次的挑戰自我極限的同時,南台灣的受災民眾正在承受著生命的極大挑戰。各方的資源與如火如荼展開的賑災行動,再度呈現了台灣人民的韌性與團結。我們相信除了對於災區的居民與賑災工作者與志工們的精神和物質上的支持之外,這次的危機,也是我們共同思考轉機的最佳時刻,如同運動家的精神,在每一次的挫敗中,找尋下一次突破的契機,以爭取成功的未來!
九月二十七日,邀請您來參與一個不一樣的討論會,不論您本身或親友是否是受災戶、不論您是否曾參與賑災活動,不論您是否具有專業技能,只要您跟我們同樣關心這個危機與轉機,有參與討論與分享的意願與熱忱,我們都歡迎您一起來找尋任何可以讓台灣~復原. 療癒. 茁壯….迎向未來的可能性!
我們將運用『開放空間會議』方式進行整天的活動,在開放空間裡,由所有參與者共創討論主題、每個人都可以是主持人、每個人的想法都有機會提出來;每個人可以輕鬆自在地加入有興趣的話題,提出你的經驗、你的創意;也可以放心去聆聽別人的想法和意見,互相激發也互相學習。透過討論、透過互相學習一起來探索可以各自或共同努力的焦點。
一個人的力量有限,一群人的力量卻可以是無窮!台灣的『復原. 療癒. 茁壯….迎向未來』,需要你我、不分年齡、性別、職業、族群,一起來創造與努力,誠摯地請您帶著您的熱情與關心一起來參加!
Invitation letter
This has been an eye-catching year for Taiwan. We’ve hosted the World Games in Kaohsiung and the Deaflympics in Taipei demonstrating our athletic prowess and spirit on a global scale. Yet it was with the heavy battering of typhoon Morakot that the whole world’s sincere blessings came pouring into Taiwan.
As the athletes entered the playing field to test their personal limits, at the same time in southern Taiwan people affected by the typhoon were also facing their life’s greatest challenge. Once again demonstrating the tenacity and unity of the Taiwanese, relief donations came from all directions to buttress the displaced populations whose homes were destroyed by landslides and flood waters. Seeing the spiritual and material support from residents, workers and volunteers alike shows that every time there is a defeat we can also find a juncture of breakthrough and grasp the future’s next success.
On September 27th you are invited to participate in a different kind of discussion. It doesn’t matter whether you, friends or family were directly affected by the typhoon or not, doesn’t matter if you’ve attended a disaster relief event before or not, and it doesn’t matter if you have any professional abilities or not, you only need to care about this crisis and this turning point. Care about participatory dialogue, sharing your intentions and enthusiasm, and we welcome you to together find the resilience, healing and thriving possibilities for our future.

Topic Name 主題:水災外,災難還有什麼?
Topic Number 編號:A4
Convener 召集人:Oscar
Participants (including Bumble Bees) 參與人員(含蜜蜂):Alice、Robert、祐頤、雅珠、漢翔、George、睿宏
Insights 討論內容:
太平社會下隱藏的問題和危機,需資訊公開!
- Robert Yen:拼經濟下,環保、教育(原民對山林的傳統認識及山中經濟的槓桿)的重視!
- Alice:土石流測試大家(萬物對大地)的敏感度,山林動物為何受傷程度不高?政治、宗教等人心分歧,須人民思想、行動改變,符合地球生態運行法則。全球暖化下,台灣各地的在地如何尊敬當地生態、文化,發展經濟前,三思!
- Robert:登山經驗,引伸原住民的敬山文化。
- Oscar:兼顧經濟發展下,氣候變遷的問題牽一髮動全身,如何因應?
- 睿宏:教授敎授的東西需與社會實際狀況結合
- 祐頤:政府重視的程度及領域,經濟利益考量下,人命、生命財產權在哪裡?政府所開會議,常符合政府需求,公民意識(力量)漸起,抵制!
- George:澎湖博奕公投反對通過,証明公民力量!
- Oscar:少數人掌握多數資源!
- George:台灣傳統價值觀,不能擋人財路
- Robert:現今教育的重點,強調生態環保重要性
- George:民間力量(集體智慧)很重要,制衡政府、財團等一面倒的政策!
- 雅珠:災難頻傳下,資源分配的問題
- Oscar:大眾利益!
- George:“The Age of Stupid”喚醒民間智慧,效法原民尊重自然間的平衡科技至上的迷思,需突破每個人都有智慧(Collective wisdom),社會共同價值往大方向走去
- 祐頤:公民為何放縱政治人物?台灣人民民主意識、公民意識需時間養成
- George:全球暖化危機下,沒時間了!進步夠快嗎?
- 祐頤:源頭在人民
- George:民主,其實是沒效率的政府,是一種矛盾以新加坡為例,往正確有規劃的方向走P.S快去做!
- Oscar:我們的媒體、政府,無政府狀態,大陸問題多,但效率快
- 祐頤:選出好的民意代表,讓政策轉變
- Oscar:資訊透明化,網路力量比媒體大
- George:媒體力量,第四公權,媒體監督!
- Oscar:媒體為了生存(商業化),拋棄中立客觀的力量
- George:民主極端,沒有公權力的展現。罵不能解決問題!(罵了,就下台)
Topic Name 主題:Getting access to outside Resources-appropriately
如何連結外來資源
Topic Number 編號:B2
Convenor 召集人:Gail West:A
Participants (including Bumble Bees) 參與人員(含蜜蜂):
Vincent Hsu:B、Robert Yen:C、蔡淑芳:D、高伃貞:E、彭渰雯:F、Jorie:G

Insights討論內容:
1. A:歷經颱風之後,全球各地發生地震等大型災難,已經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而今世界,不管人才、技術的發達,如何協救復原社會、社區,從災難之中,無論軟體、硬體
2. C:目前我們大都只能提供硬體上的救援
3. D:GFSG提供的人員協助、facility、手冊、支援
4. A:災戶的自助比專家所能提供的救助更多
5. F:如何促進災區資源與決策的開放討論
6. E:戲劇界的人員如何貢獻自己專業的部分於災難發生之後
7. D:開啟這類議題討論的機會
8. G:有些單位專業在協助不同團體開啟對話
9. A:不同的團體想要關懷受災戶的議題是不同的
10. D:為什麼這些想要幫助受災戶的大型公益團體,經常沒有邀請受災戶,了解受災戶真正的需要
11. A:從今天起每一個人都可以從自己做起,來開啟這樣議題的討論。如何來有效的使用我們所擁有的資源,來有效的、正確的協助受災戶
12. B:要有一個組織來了解我們的社會有哪些可以支援的資源,以及災難發生時,受災戶於從受災到復原階段所需要的社會資源。當社會發生災難時,可以適時、適量、適質的協助受重大災難的地區人員
Topic Name 主題:如何幫忙?誰幫誰?
Topic Number 編號:A5
Convener 召集人:蔡淑芳:A
Participants (including Bumble Bees) 參與人員(含蜜蜂):
徐正權:B、林麗鳳:C、許雅慧:D、Michelle:E、黃俊傑:F、賀忠民:G、張桂芬:H、盧本文:I、Keli Yen:J、張宏林:L、Alice:M

Insights討論內容:
1. A:921、88,台灣災難常態性發生,之後的危機處理in大量物資的處理、分配、徵信(後勤支援)等,太多的關心所延伸出的問題
2. D:物資不知道該送給誰?
3. I:災民本身對過度關懷的排斥
4. F:道路中斷、資源置放於貨櫃庫存
5. L:救災後的觀察和發現的救災系統性問題、
施者VS受者VS後勤支援系統的問題
6. A:災難發生後,受災戶當下的危機處理(in 3 Days),政府的介入,整套完整的防災、救災後勤支援系統的檢視與改善
7. L:政府現存組織架構是否足以應對現代災難之危機處理
8. E:民間企業也缺少資訊去回饋社會災難需求
9. G:美國:先了解受災戶需要什麼?援送對的東西
而非表達施者的愛心而已
10. I:災難→救援→療癒→復原,各團體介入時機的恰當性
11. L:順勢而為,生命有自我療癒的能力
12. A:政府強力的介入,災戶沒有太多的選擇空間,災戶受創復原所需的時間與空間,現況“啟動回家之路”
13. L:政治人物處理災難的“任期”壓力
14. A:“復原之路”正是開始之時
15. D:誰來協助主導受災戶“復原之路”
16. C:由“戲劇”來引導受災戶療傷、自癒
17. I:引導師藉由本身的專業性,來協助災區、災民,災民知道如何去建設災區,我們只想讓災戶知道我們是和他們在一起
18. L:大家都願意參與救援,但如何是最“恰當的”Are we ready?
19. G:Example阿里山農莊災戶需要四輪傳動車for進出之使用
20. F:救災前輩對於本次救災行動的失望,生活在都市中的“另類災民”,救災流程邏輯的不恰當性,通常先以政府要求“表面上”所要求的目標先完成
21. A:自願救災人員,救災失望之後…(幫不上忙)
22. M:在災區的體驗,文化上災民不能接受二手衣,災民需要的跟外面企業要給的都不一樣,只要有所體驗災區都會受傷
23. L:捐款單位(企業)對於勸募單位(政府)滿意度?(售後服務)
24. A:自律聯盟發起“聰明捐款”一般人都捐往大的聯盟
Topic Name 主題: 該不該捐款?該如何捐?該捐給誰?
Topic Number 編號:B6
Convener 召集人:張宏林
Participants (including Bumble Bees) 參與人員(含蜜蜂):祐頤、林長茂、黃雅珠、Michelle Lo
Insights討論內容:
1. 林:募款沒有SOD的流程,造成資源的浪費。政府該加強這樣捐款才不會浪費。
2. 黃:應該要捐款給環保團體,因為這是由源頭解決,直接救人很重要,但環境保護也刻不容緩。會希望民眾也關心這方面工作。
3. Lo:在yahoo公益平台工作,這次協助許多單位募款與募集資源,目前約有9千萬,所以正關心後續款項的運用,是否運用得當。
4. 張:該不該捐?是不是有些災民本身是破壞環境的直接or間接推手。
5. 林:日本前置雖慢但卻可以有效規劃,但台灣卻是快速的運作,問題是卻造成資源提供錯誤或浪費。
錯誤的愛心是一種邪惡。
媒體也給錯誤的訊息,甚至誇大。過去也有貪污的狀況,沒解決前不會想捐。
6. 頤:那怎麼辦,到底該如何做呢?
7. 林:921之後見到人的貪念,也造成捐款者與志工對人性的失望,有些非災民也會裝災民在募款。資源也不平均,有的拿不到,有的過多。
921經驗,地方政府公務部門沒扮演原本的角色,怕事所以資原常是一團混亂。921經驗沒有移至88水災,非常可惜。
88水災其實有些人是很高興的,因為有一堆工程可以做。
8. 黃:事先規劃很重要,做好前置規劃才值得捐款。
9. 張:如果有完整的計畫,大家就願意捐款嗎?
10. 林:還是有後續的問題,如執行率與監督,如小孩父母雙亡,小孩擁有保險金,周遭的親友覬覦,所以後續該有單位監督,讓民眾可以安心捐款。
11. 黃:捐款會比高低,捐多的會得意,但卻不會管自己捐到的單位怎樣用。
Topic Name 主題:受災兒童的心靈重建
Topic Number 編號:B3
Convener 召集人:Michelle
Participants (including Bumble Bees) 參與人員(含蜜蜂):George、盧本文、王鳳蓮、睿宏、Jorie
Insights討論內容:
1. Michelle:對於災後兒童心理上的反應,如何可以協助?
2. George:家庭父母的角色,對於小孩發展,會有多大的影響?即使是家庭的地震(ex.父母離異),都會(可能)讓小孩誤以為是自己的錯
3. 本文:921地震之後,嘗試過用”說故事的方式”
4. G:在德國參觀集中營的經驗,唱歌、drawing、哭泣來表達,只要有大人願意聆聽
5. 本文:需要系統的建置(ex.新的志工團隊介入,小孩會說:不要在畫圖了!)
6. 睿宏:要讓小孩知道到底為什麼?發生了什麼,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建立觀念
7. G:建立正確的觀念,讓孩子同時認知道正確的做法(ex.自然的反撲)
8. 鳳:應要結合資源,整合支援團體,先一起了解目前的現況
9. M:如何去了解兒童需要什麼?何時需要?
10. 本:建議有人可以現場蹲點(共同贊助)以了解現場實際狀況,分門別類去作不同的陪伴
11. 鳳:可以請當地人作了解。兒童其實很單純,需要規律的生活、吃飯、休息。協助主要照顧者及當地居民,讓其有能力可以有效陪伴及照顧兒童
12. G:外援是片斷,但需要照顧的是長期,要有一個機制長期去準備應變。像消防局
13. 鳳:與社造協會合作,先期了解,便於作後期陪伴
14. G:大人現在在重建,小孩在作什麼?即便能聽故事也很好
15. 鳳:當地也會擔心進入的團體如果對兒童們不夠了解,或許會不小心傷了他們。其實以故事媽媽的角度,不太會讓小孩傷害到
16. 睿:小孩可能會不知道為何會發生這樣的事,所以可以先協助他們釐清問題的原因(並不是他們作錯什麼),並同時建立正確的觀念
17. 本、鳳:不要引導到無法控制的天因,使小孩更自責(如:天譴…)
18. M:愛心足,但專業不見得夠
19. J:開拓基金會翻譯的三本災後心靈/社區重建手冊,很適合引導兒童走過療癒歷程,也許可以透過說故事團體,引導者論壇或開拓、朝邦基金一起推動
Topic Name 主題: 我能做什麼?
Topic Number 編號:B1
Convener 召集人:奧斯卡
Participants (including Bumble Bees) 參與人員(含蜜蜂):
Jackie(張桂芬)、俊傑、Jester(李志強)
Insights討論內容:
1. O:曾參加危機前處理及情緒危機課程,本身是教練,是否能帶領大家用願景想像方式,夢想拼貼未來,是有鋪陳的關鍵性畫面出現,障礙可以克服,願景是價值觀夢想的體現,很多人沒有用原住民的語言,反而是不定期消費原住民
2. 俊傑:災區災民成份有原住民與非原住民,二個生活概念不同,需求也不同,災區民眾尤其是原住民,喝酒是第一要務,恢復家園其次,願景需要有他們清醒的時候,持續關注,長期投入
3. Jester:光原社會企業,不是所有原住民都有酗酒,但他是一個問題,酗酒有其來原,山上的原住民是不愁吃穿,希望與社會的問題,鄒族是喝茶、咖啡文化,喝酒有些負面的影響,讓他們不喝酒
由部落長老去重建其部落功能
鄒族(光原社會企業)阿里山的有機栽種為例,同理念,上有機栽種課程,舊班員同意加入,一起進資材再加成本,有農友一個月可以有2.5萬創造小農網路
我能做什麼?全台灣都在受災,大家集體受傷,72小時黃金小時是錯的
清大學生志工回來之後,沮喪處哩,在非災區者服務,長期陪伴,服務服務者,心靈重建6年都做不夠,戲劇展面上不知可以如何做,在非災區服務,災區志工,進入災區,選擇性災區長期陪伴
4. 俊傑:去災區服務小朋友會很期待
5. Jester:助人者的自我照顧
極限氣候,少吃牛,騎單車節約消費
提供希望給予原住民
6. O:國土政策,學者、政治人物對現實狀況並不了解
7. Jester:媒體也有責任,1015 Blogger集體為氣候發聲
8. 渰雯:政治意識了解誰在分贓,密室協商公開,資訊透明。
Topic Name 主題:事件過後,如何開創「集體對話」的機會
Topic Number 編號:A2
Convener 召集人:Jorie
Participants (including Bumble Bees) 參與人員(含蜜蜂):國華、Ann、高伃貞、鳳蓮、Alice、Michelle、Jester

Insights討論內容:
起源(Jorie):每當一個事件後,常見到社論、Talk Show發表見解,民間若有類似今天這種跨界、跨族群的開放對話,可以讓大家,社今有一個集體、宏觀的學習與了解,甚至有所議動
1. 高伃貞:大部份的時候,大家每發生一件事之後,常常有話,卻無一個平台可以讓大家有多元化溝通的平台,如何提升公民意識
2. 萬國華:不需侷限於88水災,讓彼此了解大家的聲音,互相彼此了解對方的聲音
3. Michelle:學習對話是可以改變大家的想法與做法,是一個很大的能量,大部份是純粹接受別人的
創造對話的機會會引發很大的思維與能量
4. 王鳳蓮:兒童教育者如何讓兒童學習,你聽到what, see what, what do you think?
5. 創造兒童思考的對話,創造多元化的思考,學習傾吐、表達自己的想法,使彼此產生互動
6. 國華:什麼是「對話」?
有多擅於表達,有多擅於聽,但未把心裡話說出來
7. 國華:小孩對自己的想法是媽媽從來沒有誤會小孩之間發生的爭執,小孩心是純淨的,從小孩看大人的想法
8. 鳳蓮:對聽者與說者
9. Jorie:對話有層次
集體對話:尊重聆聽不抱批評,如何用問了解對方經驗及透過空間及人的接納,有沒有共識不是重點,但可以聽到不同的voice而產生新的洞見
10. Alice:家裡的經驗,小孩與朋友的對話,媽媽會隨時站在小孩的立場,對話是無限探索,而探測不同領域而開放更多心胸,視野打開會振動
開放自己,接納別人,而不是定格
11. Jorie:起初心是要了解對方,而不是要表達自己
12. Alice:一個人當有被別人支持時,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因為工作跨越宗教、國際,而民族間有很多評斷
13. Jester:中文:挖溝石,兩水相通
對話:發話,不一定要有結果的,但每一個聲音要被聽到真實的需求真實的供給,關於88風災卻還是對不上話,但集體對話,在台灣是非常有需要
和平基金會有做很多聯盟,將共識決不斷對話花很多時間,而不是投票決因為投票會有輸贏
14. Jester:現在的對話常對不上話是越溝通越多想法,而不歡而散,到底該如何讓大家思考,提出看法、刺激大家看不到的觀點
焦點討論法,一哲學對話,一可以學習、思考、接納
媒體是很重要角色,不要加入自己的想法
15. Jorie:公民意識
集體對話,是多層次:咖啡館、焦點討論法、哲學對話,發生事情感同身受的部份,真實表達自己的voice
焦點討論法(ORID):
一、 O:客觀:對88水災認識的這一件事
二、 R:反應:讓你心痛
三、 I:詮釋:這事件的啟示
四、 D:決定:我們能做什麼?
有什麼元素是台灣缺乏,使很多溝通常常對不上話
為什麼對不上話:我們有太多應該不應該
一、 參與:why
二、 空間:有沒有平台
三、 安全的
四、 工具
16. Jorie:學引導,從對話焦點先找出,表面上客評很多voice浮現→計畫才會出來
Topic(對話空間)因混亂才rich,接受、放鬆、信任,聽到voice→決定(工具、時間、大家參與)→共識
17. Jorie:不需太快決定對錯,允許很多voice
如何建立:Image Taiwan、Chili pretty Consultant
18. Jester:有一個平台,2wks一次,分享、討論、文化創意定期開會,定期人,有一定時間
不同社群,會延伸出很多的人際網路,社區劇場常常有對話
19. 國華:Jean提到我們長存在大官說話就是對的
企業、教育、國際…
從小的教育
20. Jorie:對話是需要被營造、引導,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參與過去權威,到現在的參與式
21. Jester:「對話」是需要被教育「合作學習」起自英國,鼓勵大眾參與,表達意見,反之,台灣教育是聽多少發言…「對話」文化
這個session & insight/學習:
- 對「對話」的提議做廣泛深刻的思考,權威主義,教育方式對這個議題有深遠影響
- 公民意議建立,都從平常練習,所以遇到事件時,才能對話,執行者是否要真的對話
- 如何從小開始具體表達自己的想法,推動9-12個小孩的咖啡館對話(輕鬆安全的環境)
- 引導者的訓練,鼓勵更多老師做引導者的訓練,所以遇到事件時才能推動
- 對話要有:空間(真正安全開放)、參與、工具(用不同工具來對話)
- 看到的機會點:劇場(開放之後),結合已經在做的機構,如宏達基金會+品格教育
Topic Name 主題: 民眾戲劇在復原道路上的運用
Topic Number 編號:C1
Convener 召集人:Jester
Participants (including Bumble Bees) 參與人員(含蜜蜂):Jane、Lynn、天立、Michelle、睿宏、Jorie、Jackie、Oscar、詩寧、漢翔、李德威
Insights 討論內容:
1. Jester:民眾戲劇是for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of the people.
目前長期被壓迫者劇場,一人一故事劇場
2. Jane:讓人群由自己的身體出發,理解自己、表達自己,再進入社區議題,目前已有一些工作
卡翠納時:族群議題是重要的考量
南亞海嘯時:海岸人民被驅趕的故事,透過戲劇演出,在地培力,需要長期投入,效果也比較長遠
3. Jorie:如何參與或學習playback?
4. Jane:可以參加工作坊,自己有在教導不同的社區的人,也有上班族,NPO朋友學習,所以也可以培力自己
5. Jorie:進入社區,如兒童…
6. Jane:如涉入治療,要不同的能力,另外重要的是有沒有察覺,如何以行動回應環境的變化,提升公民意識
7. Oscar:述說的故事,要把故事演出來,有合不同?
8. Jester:說故事可以舒壓,讓人聽見,有距離的聽見有不同的看見,看到故事,也會引發故事,甚至議題
9. Jane:當人被傾聽時Power是強烈的
10. 睿宏:有沒有可能演出設計師如何設計建築物,讓災民理解、和環境相關
11. Jane:可以在劇場空間丟出這個議題
12. 睿宏:玻璃建築源於北歐,在台灣則要更多的空調,在地適應的設計
13. Jester:playback中,可以用故事呼喚故事;民眾劇場則可以探討相同議題。
14. Michelle:剛開始了解,但復原過程如何做,如果…
15. Jester:目前做一人一故事:4階段,非災區分享心情,義演;進災區者經驗服務他們;災區服務;選擇在地長期陪伴。
社區劇場在地化?更多人?更從底層工作,大家支持針對平台,請國外老師,進行培訓計劃
11月下旬,主題復原與希望,台灣劇場工作者公開演出
11月21日,playback for you
16. Oscar:是否有某些故事比較主要?
17. Jane:故事與故事間可以對話
18. 李:藝術家如何取得認可,進入原住民部落演出團團圓圓玉山奇遇記,在部落演出這種參與很棒
19. Jane:原住民是渾然天成!可以持續合作
20. 一人一故事劇場人串連平台:playback4u.ning.com
Topic Name 主題:迎向邊陲,了解部落,填愛在鴻溝
Topic Number 編號:B4
Convener 召集人:Alice
Participants (including Bumble Bees) 參與人員(含蜜蜂):萬國華、林麗鳳、李德威、Old-ho、天立、漢翔、雅慧、ANN

Insights 討論內容:
1. Alice:發生災難後,在自己的部落格都有連結資訊。
在物資達到真正需要的人的過程中,有著許多外力干擾,政府、地方等,對地方需要有足夠的了解,給予真正的助力,因為不了解而“強迫”當地民眾去接納,真的!對於他們了解真的不夠!
在之後重建,很多人都想回到原來的家鄉,為什麼?因為文化民族習慣不同,所以現在重建總是有許多的安置方式很不恰當。
原本的部落機制,部落的年青會,有長老…等帶領、傳承、文化,應該要去從這個機制去了解,原部落的特性,給予給實質的幫助,或文化上的關助、保留。閱讀原民作家寫的著作如「玉山魂」「東谷沙飛」…
2. Old-ho:怎麼去認為外人了解或不了解?
3. Alice:這個社會缺了對互相的認識,互相去了解不同的文化,所以我開始去傳播、活動…等。
其實原住民當地人都能察覺自然變化,原住民有著很多的智慧
4. 天立:都有在關心原住民的狀況,在救災過程發生了許多的斷層與切割,下直升機後與土地的切割政府承諾的開學期限而造成學童與家人的分散,與土地、故鄉、家人…的分離
5. Alice:其實現在有很多地方都無法回去住了,現在政府也有一些機制,有“離鄉不離村”…
6. 雅慧:現在有什麼能更直接去了解“原”文化的方式?如何由部落思考角度出發?
7. Alice:現在很多對原住民的想法就是給他工作或…,說穿了就是強迫融入漢族社會,而使原住民間接的變成弱勢
8. 李:現在政府有規定企業,每年有1個身心障礙及幾個原住民名額,但是卻使原住民無法融入,為何不讓原住民去做自己的文化,ex藝術家→讓他們去發揮本身的文化,從某些機制裡,去了解各民族的文化、語言,就像Alice說的,從教育開始,要有心的去營造原本部落的機制,對於“誰”去營造,很重要!
9. Old-ho:從剛剛的對談,我發覺我自己的部落,但因為現代化及很多的因素之下消失了,所以若原住民在這裡斷掉了,就會像我一樣,部落消失了
10. Alice:外界對原住民貼上了標籤,而使得自己也對自己貼上了標籤,我是學校教育的,所以我還是以教育為出發點,一個人只要想法對,做什麼事都對,都有幫助
11. ANN:聽到Alice提到的了解的很多,很動容,自己也去參與的實際的行動,才發現原來自己能做的這麼多,所以在想我能為社會或需要幫助的人或事做些什麼?
12. Alice:在外國一段時間,發覺台灣太吵了、太多雜訊了,無法觀注聚焦
13. George:對於鴻溝二字感觸很深,學習謙虛的面對大自然,不能覺得科技能解決一切,人定勝天是錯的
14. Alice:與水、大地自然的對話、尊重大地,各文化都有各文化的智慧,大家能用愛填滿,無鴻溝。
像這樣的災害,我們做了行動圖書館使對當地有更好的幫助
能從那裡去了解原住民文化,需幫助什麼?怎麼推動“原”文化
讓一些藝術家去創作、推廣,使被承認、認識…等等,而這次的重建,也造就了一些推廣的機會,像是當地一些藝術家…等,去讓世界看到、傳播更多原住民文化,由原住民自己發聲,有力量站出來,讓世界了解
15. 萬國華:對於部落的不了解是因為文化不同、差異太大
不同文化在同一塊土地上,常常忽略彼此的文化習慣,如何去了解?如何被了解?互動?
16. Alice:要去了解別人、投其所好,未來要做的就是教育,希望大家一起來,其實大家都可以做到
Topic Name 主題:老家?新家?當家園變色,部落的人們如何重建家園?
Topic Number 編號:C3
Convener 召集人:天立、Alice
Participants (including Bumble Bees) 參與人員(含蜜蜂):
陳詩寧、賀忠民、萬國華、李德威、彭渰雯、高伃貞、方雅慧
Insights 討論內容:
1. 天立:問題一:營區內的人不知未來家在哪裡?
慈濟蓋的永久屋,沒有所有權,且要放棄山上的住所
問題二:是誰來評估山上風險?
2. Alice:大型慈善機構要給新家、組合屋?
3. 天立:部落的”家”與平地人概念不一樣
社會關係重要、生活方式
4. Alice:移動式的組合屋、太陽能、綠能生活的未來,但很貴,希望至少1、2個部落,可reuse,航太科技材質
5. 德威:文化要靠社區在一起來維護
台北市可發展原住民文化創意產業,帶動觀光
6. 天立:變成重建BOT?財團爭相賑災
7. Alice:對於當地會不會發生災變,一方面尊重原住民傳統認知,但也需要國家介入評估。必要時需國家介入。那瑪夏目前就是學校分散各地
8. 詩寧:中繼屋的取消,讓原住民沒有空間思考是否、如何遷村問題。如過去921民間賑災委員會的組織,這次沒有組成,如何fight back?
”給我大安森林公園,其餘免談”→ Obama計畫
9. 蕭佩華:有無原住民發言團體
10. Alice:以前有部落議會,長老領袖,現在政治化,新興的年輕意見領袖開始出來,進入系統的主流學者被洗腦,不符合部落的需求。這次災難讓漢化癌症有點曝光
11. 雅慧:屏東青年走出來,但多年來部落被分裂得很厲害,青年仍很邊緣
Topic Name 主題:為什麼會發生八八水災,我們如何從源頭改起?
Topic Number 編號:C2
Convenor 召集人:ANN
Participants (including Bumble Bees) 參與人員(含蜜蜂):渰雯、陳詩寧、張宏林、林長茂、周祐頤、黃雅珠、黃俊傑
Insights 討論內容:
1. ANN:推廣蔬食
2. 長茂:避免吃高冷蔬菜水果、80%種的是漢人,梨山以前只有退輔會的人能種,青剛櫟種香菇,斷木香菇才好吃,民眾卻不知道而持續消費
3. 宏林:環保與自然生態之重要,需被了解,企業需吸收其外部成本
4. ANN:2012年冰層融化,未來不止八八風災,有機的部份想成立協會與政府合作推動
5. 長茂:政府在推的是永續工程,台灣宗教過於鄉愿不敢說直話
6. 俊傑:農業狀況要從立法方面去做,有機農作1%
靠宗教力量影響政治
7. ANN:國際專家強調CO2最大元兇是肉食
8. 長茂:中國在非洲、中南美、東南亞等砍掉森面積做木材家具(出處:“黑暗大佈局”早安財經文化)
9. 渰雯:消費者運動,揭露資訊,發起抵制
10. 長茂:人民應以選票唾棄生態破壞者
11. 宏林:不投票是逃避,無法解決問題
吃素比不上關掉煉鋼廠
選舉建立在“恨”的文化,沒上=選票沒價值
“不碰政治”的錯誤認知
12. ANN:公投操作的意義?
13. 宏林:以澎湖為例,為了“博奕”下修法律
14. ANN:透過公投讓人民了解議題
15. 宏林:要考慮成本,背後投入資源
16. 長茂:公投法是被綁架的
17. ANN:以350的Eric為例,以一人之力喚起大眾注意
18. 宏林:一人只能填補空隙
19. ANN:How to do?
20. 宏林:不放棄監督
21. ANN:怎麼連結這些力量?
22. 宏林:有人做,做了被醜化ex全民國會監督聯盟
無法的公務人員,造就萬能的民意代表
好的政治不是消滅政憲,而是改變他
23. 祐頤:做對環境有善的事,ex吃素、資源回收、選賢與能
24. 雅珠:串連每個小點,讓更多人知道
社區發展連結,ex社大
持續投入,以改變民眾觀念
25. ANN:社大可推廣什麼、about全球暖化
26. 宏林:以桃園社大為例,我去演講,以水蜜桃為例,說明石門水庫所受的農業污染如同水塔被雞大便污染與生活相關的事物做連結
地球是一體的,大陸的沙塵暴影響我們的空氣品質
27. 雅珠:現在還要鼓勵生育嗎?
28. 宏林:政府一方面鼓勵生育,卻一方面製造負債,很大的矛盾
29. 長茂:像這次政府編列一千多億,有人知道是拿來做什麼嗎?
Topic Name 主題:八八水災是誰的責任
Topic Number 編號:A3
Convener 召集人:彭渰雯
Participants (including Bumble Bees) 參與人員(含蜜蜂):李德威、余天立、林長茂
Insights 討論內容:
1. 德威:資訊氾濫、不真實,民眾喜愛嗜血新聞,錯誤的媒體訊息
平常對環境的訊息不清,有一流的公民,媒體來扮環境教育角色
2. 天立:不平等淹出來
第一時間未解決,因為是邊陲、離中心最遠,發生在部落、漁村→區域及種族的不平等,卻變成原住民的責任。“讓山林休息”的邏輯
3. 長茂:非洲沒有外來人民,西方教育的進入與否,兩派意見
中部淤積量蠻大,山上開墾原住民有一定責任,復興鄉70%原民土地變成平地人的,沒有人強迫原住民賣地,文化基礎被摧毀,看到功利,騙人。
4. 德威:歷史的問題,魯凱族“貴族”機制?其實是分工。台灣原住民精神,阿里山茶園確是原住民賣的,但認識貨幣只60年。300萬給兒子在都市開修車廠。大陸有民族教育,政府想善待少數民族但很陌生。原住民的知識不被重視,達悟造船的力學。台灣未讓漢人認識原住民族。
5. 長茂:長老制度已瓦解掉,民選鄉長最邪惡的。賣女孩到賣土地。
6. 天立:不能簡單地怪在居民頭上。與林務局的關係
不同部落狀況不同,被漢化霧台魯凱族自己說該被懲罰,反省當初帶人砍樹。
7. 長茂:政府應做好的責任,平地人違反法律去買土地。
8. 德威:溝通的困難,行政院原民會沒有讓原住民文化被看見。
不是只有福利。
鄒族詛咒,泰雅族對抗
9. 長茂:原民會設計規劃能力有問題,鄉長etc霸占資源。
原住民知識份子沒有在協助,現有些青年願回部落當意見領袖,山上的工程源導致災難不斷。那些民化政策上如何回到部落機制,而非漢人的選舉機制。部落機制:用傳唱來懲罰
不能否認不好的原住民。
部落領袖。部落媳婦。
山地服務團→山地學習團。

行動領域: 支持聰明捐款助災民的方法
目地:資源不要浪費
召集人:張宏林
參與人員: Vincent Hsu、Jorie、宏林
步驟:
1. 合法組織
2. 通過申請(勸募條例)
3. 了解計劃內容
4. 收到單據
5. 公開徵信
6. 追蹤後續狀況
7. 支持自律聯盟成員
行動領域: 「玉山奇遇記」公演
目地:透過劇場的參與與觀賞,了解原住民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的生活智慧,及了解動植物生態存續與全球暖化危機的關聯性
召集人:亞磊絲Alice
參與人員: Ann、Alice、李德威、George、Robert、Oscar、Tim
步驟:
1. 招募志工
2. 招募合作的活動夥伴
行動領域: 募集物資到台東
目地:解決八八風災災民現階段需要
召集人:亞磊絲Alice連絡電話:2369-6621(原住民文化發展協會)
參與人員: 伃貞、Tim、Ann、Alice、George、李德威
步驟:
1. 發動堪用完好的”家電物資募集”
2. 送至桃園中央教會 03-499-5531
3. 轉運到台東新香蘭教會
4. 公布捐贈清單(含受贈者清單)
5. 物資募集包括:
一、 家電:電腦、電視、電冰箱
二、 傢俱:桌椅、書櫃
三、 交通工具:中、大型貨車將改裝成行動書車
腳踏車、摩托車
行動領域: 如何結合個人專長與技能,主動提出正向改變的作法
目地:協助災區社區/民眾一段正向改變的過程
召集人:Jackie Chang
參與人員: Shelia、Gail、Jorie、Keli、Oscar
步驟:
1. 設定六個月目標
2. 形象改變(前、後)
3. 邀請巡迴工作團隊
4. 設定/計劃巡迴地點
5. 尋求了解、需求之處
請加入我們的行列!!簽名於此!!

行動領域: 綠色消費者運動
目地:支持綠色生產者抵制破壞生態的生產者及其共犯
召集人:彭渰雯
參與人員: 黃俊傑、翁睿宏、Ann、Michelle、林長茂、漢翔、雅珠
步驟:
1. 蒐集名單及證據。
2. 公佈名單及抵制行動。
3. 組織綠色消費者(資料庫)。
4. 行動宣傳。
行動領域: 「完美遷村計劃」社會行動
目地:突顯倉促永久遷村的不適宜
召集人:詩寧
參與人員: 李德威
步驟:
1. 號召有興趣的大學生與台北市民,組成「莫拉克災民遷村台北」工作聯盟。
2. 延請空間規劃與建築師,就大安森林公園進行「大安新村」規劃。
3. 延請教育專家規劃,新生國小三語教學「小歐巴馬計劃」。
4. 召開記者會(邀請原住民代表),要求大安村方案進入評估流程。
5. 號召更多縣市提出「完美遷村計劃」
行動領域: 持續建構民間教育,進行與他人對重要議題的對話
目地:促進了解與行動提開公民(方法、空間)意識
召集人:Keli
參與人員: Old Ho、國華、麗鳳、雅珠、Oscar
步驟:
1. Find Out what people care about, Bring them together to speak together. ie. Community→Nation→international
2. Alliances with organization already doing it.
3. Begin with a vision.
4. Dialogue already is an action.
5. Expand the dialogue beyond the original even.
6. Foster dialogue as a habit. So that people fearlessly engage in it.
7. Sustainability
8. Dialogue is a way to creak new possibilities.
9. Ex: Possibilities in organizing Society towards a better life.
10. Have regular & Continuous discussion on various topics. 哲學咖啡館
11. Set up centers for community for conversations.
12. Dialogue is a way of education.
13. Train people how to “do” dialogue.
14. Integrating Dialogue practice into “Education” (formal) practice.
15. Genuine dialogue between teachers & Students.
一、對話:表達、傾聽→溝通
二、組織
行動領域: 學習和山林、河流、動植物共處的知識、智慧、故事
目地:原住民幫助現代社會,重建與大自然親密共存的生活方式/態度
召集人:天立
參與人員: Alice、Ann、李德威、伃貞、Jorie、George、雅珠
步驟:
1. 設計到部落探索、學習的行程(探訪部落的足跡)
2. 認識部落的行前訓練
3. 聯絡部落的定點窗口
4. 實際體驗部落生活,行腳
5. 跨專業(包括助人者志工),跨文化,放下本位主義的聆聽、紀錄、書寫、分享、傳佈
6. 運用故事劇場和戲劇教育的技巧和學生做對話,認識不同文化(課程、繪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