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打架到一起跳舞 ——透過理解對話,開展都蘭鼻由傳統邁向未來的契機

從打架到一起跳舞
——透過理解對話,開展都蘭鼻由傳統邁向未來的契機


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多年來與部落發展夥伴關係,進行長期且持續的培力計畫,以永續培力–都蘭鼻案例榮獲行政院2022年「政府服務獎」之社會關懷服務獎肯定。是什麼樣的背景,讓部落族人為土地激烈抗爭?又是開啟哪些對話的努力,讓公部門今日得以成為部落的夥伴?朝邦基金會邀請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處長林維玲,分享這段「從打架到一起跳舞」的心路歷程。


從花蓮到台東的綿長東海岸,自北端背倚海岸山脈,往南延伸至中央山脈的懷抱,這段長達168公里的海岸地區,由隸屬於交通部觀光局的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以下簡稱東管處),負責觀光發展事宜。

中央政府為了促進產業發展,鼓勵民間企業投資,於是在1997年起,陸續訂定相關條例與辦法,各項投資案、BOT案如火如荼在全國展開。花東海岸線,長久散居著大大小小以阿美族為主的原住民部落,少量生產的農漁產業,不足以支持在地生活,人口外移嚴重,大型商業因缺乏消費力且交通不便,難以進駐。

在擁有自然資源與景觀的優勢下,中央將觀光設定為花東的發展主軸;而引進資金進行東海岸的區域性地方發展,成為東管處的責任。1998年,東管處依行政院核定的計畫,規劃在台東東河鄉的都蘭鼻,進行觀光休閒的BOT案。這樣的消息一出,立刻引起地方的軒然大波。

部落的開發難題,正反意見不斷角力

贊成的一方認為,人口流失是嚴重的文化傳承問題,不破壞環境下發展觀光,引進產業讓年輕人得以在家鄉工作、養育下一代,文化才得以延續。反對者則擔心,過多的遊客反而破壞環境,財團進入可能更加弱化部落的原有產業,族人只能擔任一線的服務員。而此時全國各地BOT案的爭議不斷,部落傳統領域意識逐漸高漲,在都蘭鼻開發的規劃初期,這個互相矛盾的難題,不斷角力。

當時的都蘭,自然景觀與文化特質,深受不少藝文創作者青睞而移居;2003年,作家陳明才因擔心開發案導致部落喪失土地主權,留下〈天佑都蘭鼻〉遺書後失蹤,據信是投海自盡。這事件引起更多人關注都蘭鼻開發的議題,串聯起部落居民、旅居藝術家、環保團體和NGO組織,持續進行抗爭,東管處決定順應民意,暫停都蘭鼻的BOT。

地方的發展,始終存在不同的聲音。計畫暫停後,公部門仍不斷收到部落與居民重啟開發案的呼籲;2011年,在以為地方已建立共識後,東管處重啟可行性評估。而這一次的抗爭如同海嘯襲來,旅外的年輕人堅持捍衛傳統領域,串聯南迴到花蓮的東海岸部落,甚至部分縱谷的部落也來聲援,北上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並且於都蘭鼻進行「為Sra(土地)而跳,護衛都蘭鼻」的抗議行動。

時任東管處副處長的林維玲與同仁,代表處長來到會場,座位安排的長官席上方掛著「官商勾結」四個大字,現場部落族人高舉著山刀大喊著「還我傳統領域」、「東管處滾出去」,當下她大受衝擊,不理解公務員執行公務,為什麼讓人民如此反感?聽著現場部落青年憤慨地表達對傳統領域進行開發活動的不滿,她沒有發言的空間。

而在另外的說明協調會上,東管處陳述對都蘭鼻的期許,鄉公所和部落代表亦輪流發表意見,卻僅是各自表述,沒有共識。歷經如此激烈的抗爭後,整個計畫再度擱置。

看到困境、公私共學培力

唯一讓林維玲覺得慶幸的是,執行都蘭鼻開發案的可行性評估計畫時,後續完全採取傾聽部落想法,與部落達成對開發三階段流程的共識:先搭建瞭望台、透過巡守宣示對傳統領域的主權,再逐步成為自然的野營旅遊發展區,最後形成都蘭古部落園區。當時東管處記錄下部落的發想內容,卻在第一階段成立巡守隊就遇上阻礙——人力不足。沒有產業,年輕人無法返鄉生活,少數留在部落的年輕人,工作壓力不輕鬆,難以分身;即使完成三階段計畫、建置部落園區,仍需要一個經營主體。

開發案再次擱置了好幾年,然而東管處並未放棄協助地方發展。即使經歷抗爭帶來的挫折感,林維玲知道民眾針對的是所屬機關而非她個人,經過一段時間的平復,她仍尋找機會,期待事情朝好的方向發展。「這樣的性格也許跟我的理科訓練有關,工作中踢到鐵板,就跳脫本位思考,甚至套用所學的動物行為學,以更寬廣的角度檢視人類行為,常可以找到方法。」

2017年,東管處啟動駐地研究員的計劃,為了讓各部落經營自己的家園而進行培力。當政策思維轉而由下而上,居民可依在地需求向公部門申請經費,卻形成為爭取經費而提計畫,缺少長期的全盤考量,以及對法令的理解。透過駐地研究員的課程,正好補足這些缺乏。 教室裡不只是部落族人,東管處的各課室同仁打破業務別,公私共學一起上課。林維玲解釋,公務員多半只熟悉個人業務範圍法令,卻不諳部落的文化價值觀,彼此難建立共通點;透過課程一起學習,讓公務員了解部落的困境與面臨的現實,部落和同仁也可以更認識不同面向的法令,在合法的規範下,提出符合自身的需求。

同時,東管處由同仁個別擔任單一部落的窗口,與部落窗口相對應,隨時溝通,增加交流機會。部落族人討論規劃時,東管處同仁在旁傾聽,適時提出現行法令的疑義或客觀上的問題,進行適度調整。從部落的資源盤點到藍圖架構,透過大方向思考部落的未來發展,產出一些構想,再根據可行性分為短中長期計畫。可行的短期方案依東管處現有經費完成,涉及土地使用需時久的長程計畫,再逐步藉由上級機關或其他權責機關的協助排除問題。

由小的成功典範,漸次擴大

都蘭部落也參與駐地研究員計畫,提出對都蘭鼻的想法;在台11線旁,過去修建公路使用的道班房,成為部落與東管處建立信任的果實。在部落藍圖的建構中,部落期待整修道班房供部落使用,而這座建物已是危險建築,無法整修只能重建。於是,部落的設計師與東管處的建築師一起討論設計,各方在每個環節清楚的說明溝通,順利完成道班房的整建,由耆老命名為頭目之家。

完成後的道班房,東管處委託部落經營管理,有了對外的公共空間,部落開始整合產業,隨後藉由商業模式的經營,得以持續。陸續更加入旅遊諮詢功能,成為部落的觀光產業平臺。如今部落以都蘭國自稱,透過社會企業模式運作,這座道班房則化身為都蘭國的入境大廳。

看到道班房的成功,林維玲檢視都蘭在駐地研究員計畫的產出,試著整合擴大,期待能重啟都蘭鼻的開發。台灣首創以原住民族文化為主體的阿米斯音樂節,已經在都蘭舉辦多年,主辦人舒米恩向東管處表示希望將舞台設於都蘭鼻時,林維玲認為這是個好機會。

此時的部落仍有支持與反對音樂節在傳統領域進行的兩種聲音,經過部落會議同意得到肯定;再者,土地為東管處所有,公部門有制式的場地租借費用規定。林維玲展現誠意,活動採雙方合作舉行,東管處編列經費,由部落依需求整地,活動內容仍以部落為主體。2019年的第五屆阿米斯音樂節,成功在都蘭鼻舉辦;活動尾聲,林維玲在致謝的螢幕畫面上,看到了「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名稱,令她相當感動,多年來經歷了數次的激烈抗爭,終於讓部落看到與東管處平等合作的契機。

音樂節結束後,林維玲打鐵趁熱,向部落提出都蘭鼻基本服務設施的建置,如活動場地、公廁和停車場,按照先前討論的藍圖來完成。這一次,期待取代了抗爭,都蘭鼻的興辦事業計畫,終於在部落的同意下,順利啟動;未來,完成基礎設施後,都蘭鼻這塊阿美族傳統領域,除成了部落豐年祭的祭儀場地,依循族人構思發展部落產業的更長遠計畫,將慢慢開花結果。

建立信任,一同成為夥伴邁向願景

對於20多年來,東管處與部落能「從打架到一起跳舞」,林維玲認為,關鍵在信任感的建立。過去參與部落會議時,她明顯感受到雞同鴨講的誤解,「這種誤解不但會傳染,而且根深蒂固、難以改變;」會議上即使全程使用中文,但因彼此認知的差異,會有不同解讀,更遑論不同機關的業務差異,對話過程總是充滿無力感;而最致命的往往是一句「依法行政」,連公務員都不懂自身業務外的法令,何況是一般居民?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